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少儿英语成语故事:毛遂自荐(你知道哪些有关毛遂的故事?)

少儿英语成语故事:毛遂自荐(你知道哪些有关毛遂的故事?)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3-12    点击:  469 次

少儿英语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网上有关“少儿英语成语故事:毛遂自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你知道哪些有关毛遂的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volunteer to do sth/recommend oneself毛遂自荐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State of Qin besieged the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Zhao.战国时代,秦国军队攻打赵国的都城。

 Duke Pingyuan of Zhao planned to ask the ruler of the State of Chu personally for assistance.He wanted to select a capable man to go with him. 赵国的平原君打算亲自到楚国去请救兵,想挑选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一同前去。

 A man called Mao Sui volunteered. 有一个名叫毛遂的人,自告奋勇愿意同去。

 When the negotiactions between the two states were stalled because the ruler of Chu hesitated to send troops, Mao Sui approached him, brandishing a sword. At that, the ruler of Chu agreed to help Zhao, against Qin.平原君到楚国后,与楚王谈了半天,没有一点结果。毛遂怒气冲冲地拿着宝剑,逼近楚王,终于迫使楚王答应出兵,与赵国联合共同抵抗秦国。

 This idiom means to recommend oneself.“毛遂自荐”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己推荐自己,不必别人介绍。

 文化链接

 英文中“毛遂自荐”可以说成“volunteer to do sth”,“volunteer”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作名词时的意思是“志愿者”,作动词就可以解释为“志愿去做什么事”,就是“毛遂自荐”啦~

 我们来一起看几个例句吧~

 Our company volunteered to support and help the victims. 我们的公司毛遂自荐来帮助受灾灾民。

 You can volunteer to work one or multiple shifts。你可以毛遂自荐做单班制,也可以选择多班制。

你知道哪些有关毛遂的故事?

毛遂自荐讲述的是毛遂主动自荐与楚王谈判,最终成功解围的故事。

一、毛遂自荐的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那时楚国和齐国正处于交战状态。楚国丞相有意寻找一名忠诚能干的智囊,于是派人去齐国寻找人才。毛遂听说了这个消息后,秉持着刻苦钻研的精神决定前去应征,并成功自荐给楚国丞相。

二、毛遂自荐的过程

1、第一次见面,毛遂到达楚国丞相府邸,对门口的侍卫直接说出了名字和来意,说明自己要见楚国丞相。

2、第二次见面,侍卫将毛遂的请求报告给楚国丞相,楚国丞相对此非常惊讶。随后,楚国丞相决定亲自见见毛遂。

3、交流过程,毛遂在与楚国丞相的谈话中展示出了自己卓越的智慧和才能,使楚国丞相非常满意。毛遂成功地被楚国丞相聘用为重要谋士。

三、启示和意义

毛遂自荐这个故事讲述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才干,就应该主动向有需要的人或机构展示实力。故事中的毛遂胆识和才智,成功地打破了常规,让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毛遂自荐与自我推销的关系及背后的智慧

一、毛遂自荐与自我推销的关系

1、自我推销是指个人或企业对自身能力、产品或服务进行宣传和推广,旨在获得认可和机会。

2、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智,可以说是一种自我推销的行为。

3、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推销已经成为求职、创业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通过自荐和展示自己的优势来获得机会和成功。

二、成语故事背后的智慧

1、毛遂自荐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鼓励人们勇于展示自己才能的理念。

2、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要有自信和勇气,不畏艰难困苦,用才能和贡献来赢得别人的认可和机会。

3、毛遂自荐也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实力和能力,才能在自荐中取得成功。

三国演义成语故事:毛遂自荐

毛遂出身卑微,虽战国时期各国广纳贤士,他是赵国平原君的客卿,但仍受到出身的影响,人微言薄。当秦国攻打赵国时,赵国在灭国的边缘,这时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告奋勇请求跟去,靠自己的口舌说服了楚国出兵帮助赵国度过难关。

毛遂自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善于把握机会,在无人赏识的情况下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千里马没有伯乐就不是千里马了吗?当没有人能发现我们的长处优点的时候,要学会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但我们只知道毛遂自荐使平原君发现了他的才能从而重用,但是不知道毛遂最后的结局。

一、毛遂自荐的成功

毛遂自荐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各国大揽人才。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才子,出身低微的毛遂也可以成为客卿,但毕竟人微言薄,要想出人头地还需要靠自己的能力,并且把握时机及时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暂且不论毛遂最后的结果如何,单就他自荐的勇气和他自身的才能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公元前260年,战国七雄各自实力相当并没有谁有一统天下的能力。秦国君主有吞并山河的抱负,为了扩展疆域,秦王派兵攻打地理位置偏远的赵国。但是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秦军并未在赵国身上占的便宜,反而受到了严重挫败,士气低落。当时的秦始皇十分的生气,无论是付出再大的代价都要击败赵国,一雪前耻!

秦国没有放弃攻打赵国的想法,想出了离间计,赵王中计,与廉颇产生间隙,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骁勇善战的廉颇去驻守。赵括读过兵书,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且年轻气盛自视清高,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屡失败,让赵国四十万大军被秦军围困于长平,最后被战神白起坑杀,这也就成了著名的长平之战。

此战役之后,赵国遭受重创实力远不如秦国。秦国把握住时机,在公元258年再次进攻赵国,一举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生死关头,赵国各方开始谋求大局,平原君关心国家,想要在自己的客卿中挑二十个人他一块到楚国进行求救。

但平原君如何挑都差一人,毛遂听说后自荐请求和平原君一起到楚国进行谈判,在平原君的几番考验之下,毛遂一直从容镇定,应对问题不慌乱,最终赢得平原君欣赏,同意了毛遂的请求一起到楚国去。

平原君一行人到达楚国之后,只有平原君被楚王接见,毛遂等人只能在大殿外等候。在平原君与楚王两人相谈一下午都没有结果出来的时候,毛遂自荐,说出句句切中楚王要害的话,最终楚王愿意歃血为盟,出兵帮助赵国度过难关攻打秦国。自此毛遂名声大振,回到赵国之后被平原君奉为上宾。

二、毛遂如何身死

赵国真是多灾多难,刚经历一场大战元气大伤,燕国看中时机决定派兵攻打赵国。这时的赵国没有能用的将军。这时有人想起了上次名声大振的毛遂,赵王召见毛遂,想让他上阵领兵。但毛遂拒绝了,他清晰知道自己是一文人只有口才不错,上阵领兵实在不能胜任。但是赵王以为毛遂贪生怕死,假意谦虚,执意让他上阵领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毛遂只是文士,出谋划策还好,上阵领兵实在过于难了。毛遂身先士卒,但他所带领的军队仍被燕国打得落花流水无力再战。领兵失败之后,毛遂觉得没有脸面回到都城了,于是悄悄避开士兵,在树林里拔剑自杀了,一代名士就这样惨死。

三、毛遂死谁之责

毛遂自杀这件事到底是谁造成的,有两种说法。一是赵王的原因,赵王不会善用人才,先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经验十足的廉颇,导致了长平战败,陷赵国于危难之际,靠着毛遂自荐得以安然度过此难。但赵国经此一难元气大伤,被燕国抓住时机进犯,却又用错了人。赵国当时还有廉颇和李牧等人,但在意自己颜面而让文人毛遂领兵打仗。

毛遂只是一个文人谋士,善口舌,他可能是一个好的辩论家,但绝不是一个好的领兵之才。而且当时召见时,毛遂已经说明自己不善于带兵打仗,统兵作战需要专业人士来,更要在军中有威信这样才能更好带领军队。可是赵王却执着己见,不顾毛遂的拒绝,坚持要让他带兵打仗。

二是毛遂自己也有错,当赵王让毛遂带兵出征时,按照他的才能,怎么可能说服不了赵王?

毛遂没有着重讲自己的军事才能不足,反而只是说自己不擅长弄剑。在赵王看来完全看来就会理解成毛遂在谦虚,说自己只是文人,不擅长舞刀弄剑。但是统帅并不需要亲自上阵杀敌,只需要统筹全局,排兵布阵就好。

毛遂在这件事拒绝得不清楚,凭借他的口舌又怎会说服不了赵王呢?因为毛遂贪恋功名。在当年说服楚王签订条约后,毛遂讽刺其他人,不懂得低调和谦虚。

所以,由于赵王的各抒己见和毛遂的贪恋功名共同导致了这个错误。毛遂这次有些自不量力了。毛遂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

总结

如果毛遂可以坚守住文人的傲骨,坚守住自己的初衷,清楚地认清自己只有口才之能没有能力带兵打仗,不贪恋虚名,用自己擅长的口才说服赵王,换一个会作战的将领,也许赵国不会失败,那么毛遂也不会自刎。毛遂是一个厉害的外交官,但在面对虚名的时候,他不能坚持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自己惨死的结局。

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下面我带来的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1

有一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闪光”。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毛遂自荐”,指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中国古代战国时候,赵国都城邯郸被强大的秦国军队重重包围,危在旦夕。

为解救邯郸,赵王想联合另一个区域大国楚国共同抗秦。为此,他派亲王平原君到楚国游说。

平原君打算从自己数千名家臣中挑选出有勇有谋的20人随同前往,可挑来选去,只挑选出19名。就在这时,有一位宾客不请自到,自荐补缺。他就是毛遂。

平原君上下打量了一番毛遂,问道:“你是什么人找我何事”

毛遂说:“我叫毛遂。听说为了救邯郸你将到楚国去游说,我愿随你前往。”

平原君又问:“你到我这里,有多长时间了”

毛遂道:“三年了。”

平原君说:“三年时间不算短了。一个人如果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就好像锥子装在囊中会立刻把它的尖刺显露出来那样,他的才能也会很快地显露出来。可你在我府上已住了三年,我还没听说你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这次去楚国,肩负着求援兵救社稷的重任,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是不能同去的。你就留下来好了。”

平原君的话,说得很坦诚。但毛遂却充满自信地回答道:“你说得不对,不是我没有特殊才能,而是你没把我装在囊中。若早把我装在囊中,我的特殊才能就像锥子那样脱颖而出了。”

从谈话中,平原君似乎觉得毛遂确有才能,于是接受了毛遂的自荐,凑足20名随从,前往楚国。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平原君详尽地讲了联合抗秦的必要性之后,要求楚王尽快地派出援兵去解救邯郸,可楚王不出声。他俩的谈判,是从清晨谈到了中午,还没有谈判出个结果来。等在外面的20名随员,焦急起来了。

毛遂此来,因是自荐,所以那19名随员内心里看不起他,总觉得他有些自吹自擂。这时候,他们想看看毛遂到底有什么才能,于是怂恿他道:

“毛先生,谈判久久没有结果。你进去问问究竟怎么样”

毛遂立即答应了。他紧紧地按着腰中的剑,来到楚王的跟前说:

“大王,楚赵联合抗秦,事在必行。这只是两句话便可以议定的事情。可是,从早晨到现在总也商议不出个结果来,这是为什么呢”

毛遂的出现与责问使楚王很不高兴。他不理睬毛遂,转身气愤地问平原君:

“他是什么人”

平原君说:“他是我的随员。”

楚王气愤了,转身斥责毛遂道:

“寡人正与你的主君议事,你算是什么人,竟也上来插言!”

楚王的话,激起了毛遂的满腔愤怒。他抽剑出鞘,然后向楚王逼近两步,大声道:

“尊贵的楚王,你所以敢斥责我,不就是仗着你们楚国是个大国吗不就是仗着这时候围在你身边的侍卫人多吗不过,我现在告诉你,眼下在这十步之内,你国大没有用,你人多也没有用。你的性命就在我的手里,你叫嚷什么”

经毛遂这么一说,楚王吓得满头是汗,不作声了。

毛遂又道:“楚国是大国,应该称霸于天下。然而,你骨子里怕秦国怕得要死。秦国多次侵略楚国,占领了你们许多地盘,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呀!想起这些来,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害羞。现在,我们来联合你们抗秦,说是为着解救邯郸,同时也是为你们楚国报仇雪恨。可是,你却这般怯懦。你这叫什么大王!难道你就不感到惭愧吗”

在毛遂激昂的一席话面前,楚王惭愧得不知说什么是好了。

毛遂于是又说道:

“尊贵的楚王,怎么样愿不愿意与我们赵国一齐抗秦呀”

“愿意!愿意!”

楚王满口应充。

楚赵两国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之后,平原君一行人很快地回到了邯郸。见了赵王,平原君说:

“我这一回出使楚国,多亏了毛遂先生。他那三寸不兰之舌,致使得咱们赵国重过九鼎大吕。他真比百万雄兵还要强啊!”

没过三天,毛遂的名字在赵都邯郸便家喻户晓了。现在这句成语常用来一个有才能的人勇于向别人推荐自己。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2

解释

指自己推荐自己去担任某项工作或职务。

成语故事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正在着急时,有个名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说:“让我去吧!”平原君笑笑:“有本事的人,随便到哪里,都好象锥子放在布袋中,一定会露出尖锋来。可你来了三年,没人说起你的大名,可见没有什么才能啊。”毛遂说:“我如果早被放在布袋里,早就会脱颖而出,何止露出一点尖锋呢!”平原君见他说的有理,便带毛遂等二十人来到了楚国。

平原君请楚王结盟出兵,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十九个门客十分着急,但却没了主意。

毛遂按剑上前说:“订盟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无非利害二字而已,这样明白为何现在还不决定!”楚王大怒,斥道:“我与你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还不与我退下!”

哪知毛遂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上前几步说:“现在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上,你的十万兵马都没有用了!”楚王自知理亏,又怕毛遂真的动武,一时无言对答。毛遂继续进逼说:“其实,楚国有五千里辽阔的土地,几十万雄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什么要害怕秦国呢?大王不同意楚赵联盟,难道要等秦国逐个击破,坐以待毙吗?”楚王听了连连点头,答应与赵国订盟,出兵解赵国之围。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3

在战国的时候,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养了许多食客,他们为赵国的政治军事出谋划策,起了很大的作用。门客之中有一位叫毛遂的,已经在平原君家住了三年,他默默无闻,无所作为,平原君也并没有注意过他。一年,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情势十分危急,赵王命令平原君前往楚国请求援救。平原君挑选了十九名能文能武的门客,准备出发。这时,一向默默无闻的毛遂突然来见平原君,自告奋勇地要求随同平原君到楚国去,门客们愣住了。

平原君见毛遂自荐,大为吃惊,便对他说:“一个人如果有贤德和才能,那么他很快就会显露出来,这就好比锥子放进口袋,锥尖会立刻露到外面。你在我家三年,没什么表现,可见能力不行啊!”毛遂笑着说:“如果您以前允许我出谋划策,我的才能早就显露出来了。现在还不晚,只要你带我去,一定会用得上我!”平原君见他说得有理,就让他随着自己出发了。平原君到了楚国,受到了楚王的隆重接待。谈判开始后,平原君说明来意,同楚王商议联合出兵抗击秦军的大事,可是楚王东拉西扯,吞吞吐吐,总是谈不到重点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平原君非常着急,因为秦军兵临城下,赵国随时都有危险。

这时,只见毛遂怒气冲冲地走到楚王面前,一手提着利剑,一手毫不客气地拉住楚王的衣服,使楚王无法回避。接着,毛遂振振有词,一条一条讲出楚国出兵与赵国共同抗秦的利害关系。他说的话慷慨激昂,道理明白,令人信服,楚王被他的气概震慑住了,不但没有责怪他无礼,反而表示能体谅他的心情。这样,楚王立刻答应同平原君签订盟约,出兵抗秦,援救赵国。平原君对毛遂的表现十分赞许,非常敬佩他的才干。事后,平原君拉着毛遂的手,夸奖他说:“先生的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大军!”之后,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敬若上宾。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4

成语 :毛遂自荐

拼音 :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成语故事: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的故事 篇5

答案:毛遂。

毛遂自荐 :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毛遂的简介: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今河北鸡泽)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释义 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一个门客;荐:推荐,荐举。一个叫毛遂的门客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去做某项工作。

成语故事

赵国的平原君是着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的门客据说有数千人之多,毛遂便是其中的一个。公元前257年,秦国军队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惠文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请求援助。但楚王不是个容易对付的角色,于是平原君带了二十个门客前去,如果能通过谈判达成协议,固然最好,万一不行就用武力强迫楚王同意。可是他挑来挑去还缺一个人。

这时,有个人站起来,对平原君说:“主公,我自认为符合去的条件。”

平原君觉得他眼生,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到我门下多长时间了?”

门客说:“我叫毛遂,来了3年了。”

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就像锥子在口袋里一样,很快就会显露出来。你在我门下这么久了,却从未听到有人称赞过你,可见你才能一般。这次任务关系重大,我看还是免了吧。”

毛遂说:“正因为您没有把锥子放在袋子里,所以才没有冒尖。”平原君听毛遂出言不凡,刚好又找不到更为合适的人选了,就决定让他跟着一同去。

到了楚国,楚王果然没有合纵抗秦的打算。众门客都束手无策,只见毛遂不慌不忙,拿了宝剑,来到平原君与楚王面前,楚王命他退下,毛遂按着宝剑说:“你用不着仗着人多势众,如此吓唬我。如今我离你只有十步之遥,我主公在这里,你发什么火!”

楚王看他拿着宝剑,便和气地说:“那我倒要听听先生的高见了!”接着,毛遂向楚王详细分析了与赵国结盟有百利而无一害,楚王听了当即与平原君歃血为盟,并派春申君黄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前去援助赵国。毛遂也因此赢得了平原君和其他门客的尊重,一举成名。

成长心语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一个人要使自己脱颖而出,得到最佳的发展空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就应该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和精神,这也是我们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那些习惯于守株待兔的人都将被淘汰出局。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身上具有别人没有的闪光点。唯有自信的人,才敢坐在第一排的位置,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才敢将自己的锋芒展露出来。同理,在交往中,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友情,与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主动交往。只有躬身自省、主动做事,才有成功的可能。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及出处解释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为大家带来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及出处解释,快来看看吧。

 成语:

 毛遂自荐

 拼音:

 [máo suì zì jiàn]

 解释: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我推荐。战国时,平原君之门下食客毛遂自荐跟随前往楚国游说。

 出处:

 《史记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

 举例造句:

 我进公司是毛遂自荐的。

 成语典故: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赵胜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没有先生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

毛遂自荐成语故事如下:

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的门客,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自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

拼音:máo suì zì jiàn。

基本释义:用来借指自己推荐自己。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近义词:挺身而出、自报家门、主动请缨。

反义词:自惭形秽、畏缩不前。

毛遂自荐造句

1、倜傥不羁的哲学家毛遂自荐,让自己的身价经受一次最严峻的考验。

2、小明今年学习成绩在班里第一,于是向老师毛遂自荐当学习委员。

3、他毛遂自荐,当上了班长。

4、王丹毛遂自荐,担当起了帮助残疾同学的重任。

5、我毛遂自荐担任我们班的体育委员。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毛遂自荐

关于“少儿英语成语故事:毛遂自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8530.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