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不接地气”的读书人(马良拿什么在窑洞的壁上)

“不接地气”的读书人(马良拿什么在窑洞的壁上)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2-17    点击:  154 次

“不接地气”的读书人

网上有关““不接地气”的读书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良拿什么在窑洞的壁上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是读书人的自嘲。

“整天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

这是实干家的讽刺。

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人竟给世人留下了迂腐穷酸、不谙世事、不通人情的刻板印象,成为了坊间闾里人尽嗤哂的“榆木疙瘩”。对此,读书人多也不加辩驳,或默然而应,或诗以自嘲,话里话外,无非“然也然也”。

当然,不排除有人在读万卷书之余,也兼行万里路,深入一线,见多识广,纵横捭阖,人情练达。但这样的人多耻以“读书人”自居,不惟如此,他们更会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嘲笑读书人的行列,不失时机地给读书人贴上“不接地气”的标签。

——好一个“不接地气”,四个字道尽了读书人的前世今生。

2

话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喜欢观察星星。一个夜晚,他边走路边看星星,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幸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泰勒斯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第二天,果真下雨了。有人嘲笑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这应该可以算作典型的“不接地气”吧。而仰望星空,正是所有读书人的通病。尽管不是每一个仰望星空的读书人都像泰勒斯那样,具备预测天气的能力,但他们对星空的好奇,对未知的探索,却别无二致。

专注于仰望星空的人难免会看不到地上的坑,难免会避之不及,一脚踩进坑里,引人嗤笑。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不是吗?

一个只盯着脚下的人不会走远,一个只关心眼前的民族没有未来。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那些仰望星空的人,那些走路会掉进坑里的人,那些“不接地气”的读书人。

需要他们跳出生活的苟且,踏上无人的小径,一路披荆斩棘,为世人寻来诗和远方;

需要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思考世界应有的样貌,勾勒未来的蓝图,为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需要他们以道义为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即便被现实碰个头破血流,也要用自己的骨头铸成一个民族的脊梁。

在思想上,读书人永远要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你说他们曲高和寡也好,你说他们不接地气也罢,正是思想上的这段距离,让他们能够作为一个群体与普通人区分开来。

语言是思想的体现,那些通过语言而轻率判定读书人“不接地气”,并加以嗤笑的人才是真正可笑的。没有了这点“不接地气”,读书人与引车卖浆之流、贩夫走卒之辈何异?

3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假阶救火”的故事:

赵国人成阳堪家房子着了火,让儿子成阳肭去奔水家借梯子。成阳肭是个读书人,他穿着整齐,慢条斯理地来到奔水家,见到主人,先三揖而拜,然后随主人缓步登堂,赴宴饮酒。推杯换盏之后,奔水问其来意,他这才说家里着火,想借梯子去救火。奔水直骂他迂腐,立即命人带上梯子去救火,到达时房子只剩下一片灰烬了。

故事中的成阳肭具有读书人的典型特征:原则性强。只可惜这个特征在他身上体现地太过明显,导致他行事过于迂腐,甚至于分不清轻重缓急,太“不接地气”,被人骂了也是应该,家被烧了也是活该。

如果要把成阳肭当作读书人的典型,那就委实冤枉读书人了,毕竟成阳肭那样的只是特例,大多数读书人尽管语带穷酸,行事还是很有分寸的。

事实上,书读通透了,读书人对人情世故的拿捏,对社会规则(包括潜规则)的运用,都不会比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江湖差。每念及此,我都会想到电视剧《琅琊榜》中的一段对白。

靖王道:“人情中若没有真情,再多又有何用?我以为结交良臣手腕勿需太多,只要以诚相待,何愁他们对我没有好感?”

梅长苏:“用人之道,本就不能一概而论,殿下有殿下的策略,我有我的方法,殿下品的是德,我量的是才。有时候以德为先,有时候以才为主,这就要看殿下把人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了。殿下去看看院中的那个人吧,他叫童路,我与外界的一应对接都由他来负责,我对这个人可谓是信任至极,可是他的母亲却被我留在廊州,由江左盟照管。我对童路委以重任,用人不疑,这是我的诚心;把他的家人留在手里,以防万一,这就是我的手腕。”

靖王一介武夫,却宅心仁厚,思维单纯,凡事仁义为先,仿佛宋襄公,尽显迂腐;梅长苏虽是书生,却洞察人情,权衡轻重,张弛有度,恩威并施,王佐之才,文而不弱。

梅长苏虽是小说家笔下的角色,但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人物却并不仅见。张良、诸葛亮、陆逊、刘基……这名单可以列上长长的一串。

读书人想要一展身手,有所作为,仅凭有高度的思想是不够的,他还必须熟悉社会运行的规则,并灵活运用,换句话说,行事要“接地气”。否则,纵使粉身碎骨,也于事无补。

4

行文至此,很多人可能要说,思想上要求读书人“不接地气”,行事上要求读书人“接地气”,这也太难为人了。

诚然如此,对于读书人来说,做到思想上“不接地气”很简单,但要做到行事上“接地气”并不容易。所以大多数读书人,多多少少还是“不接地气”的一面占优。也因此,本文的题目说的也是“‘不接地气’的读书人”。

这是读书人的可爱之处,同时也是他们的可怜之处。自古迄今,多少读书人因为不通世故,在社会上跋前疐后,动辄得咎,又有多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远的不说,前不久全网热议的那位被骗婚要挟,跳楼自杀的程序员,不正是一个典型吗?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一方净土,读书人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在这个世界上存活下来,才能守护心中的那片“净土”;只有谙熟这个世界的法则,并依照行事,才有可能把心中的那片“净土”在现世中投射——哪怕这个世界的法则与你心中的“净土”相悖。

古人云:“外圆内方”。善哉斯言!读书人当如是也!

可是,如果一个读书人做不到这一点该怎么办呢?

没有关系,做不到就做不到吧。我宁愿你退守心田,饮酒赋诗,放声高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继续做那“不接地气”的读书人。

可爱的读书人。

马良拿什么在窑洞的壁上

曾有幸去听过一位国学大师的讲座,他分享了一个细节,令人感触颇深。

他说,他对他的学生有一个特别的要求:

整理好自己的书桌!

老人家认为:读书人的气质,藏在这一细节里。

一张整洁的书桌,藏的是一个自律的习惯。

犹记幼时,父亲要求我,每次看书,都要将书桌整理好。

于是每次看书之前,我都会下意识整理好自己的书桌,给自己一个干净的空间,看完书以后,把书桌整理好再离开。

这个习惯延续了我的整个读书生涯,至今我坐在书桌前,都会想到父亲当初对我的谆谆教导。

整理书桌,于我而言,是一个习惯,也是一份家教的传承。

后来我读书,读到清朝文学家刘蓉,在他的散文《习惯说》中记述的一件,他年轻时候的事。

年少时,他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这屋有处洼坑,每经过,刘蓉总要被绊一下。起初,他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习惯了,再走那里就同走平地一样安稳。

刘蓉父亲发现这屋地面的洼坑,笑着对刘蓉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还能治理国家么?”

他父亲的原话是: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这句话后来被人假借到那个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的东汉少年陈蕃身上。

于是那句: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千古流传。

当时我感触颇深,同样的道理:一桌不整,何以整人生?

整理书桌,往小了说,是好习惯,往大了说,是好气质。

一个愿意静下心来好好整理书桌的人,一定也沉得下心去钻研生活。

一张整洁的书桌,藏的是一方心灵的净土。

有句话叫做:书桌上的一切,是你的精神世界。

天下熙熙攘攘,你得给自己的精神世界,留出一方净土。

汪曾祺老先生,回忆他的外祖父家:

“他家的书房都收拾得很清爽,窗明几净。他有几间空房,檐外有几棵梧桐,室内有木塌、漆桌、藤椅,这是他待客的地方,但是他的客人很少,难得有人来。这几件房子是朝北的,夏天很凉快。南墙挂着一幅横幅,写着五个正楷大字:无事此静坐。”

这是他最喜欢的去处——“拿一本书,静静走过去,坐下来一看半天。”

一方净土,独享清欢。

老先生说: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

如今,我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条件,找到一份隐逸安静的处所,来净心,来看书。

但有一张整洁的书桌,也是喧嚣里的一片清净,一方净土。

与其说,是在整理一张书桌,不如说,是在整理一颗浮躁的心。

现在的学生,少有几个有一张整洁的书桌。

于很多人而言,书桌单单纯纯成了一个放书存书的地方。

需要的时候,在杂乱的书桌上翻出自己要的作业、书本、笔墨。

而他们看书的地方成了电视机前、电脑前、手机前。

可想而知,外界的诱惑容易让人心浮气躁。

而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一张整洁的书桌,是给心灵的慰藉。它给予你一方清净的世界,来静坐,来思考。

书桌上一切井然有序,你心里一切井井有条。

古人说,窗明几净。窗明桌净,也是很好的。

给自己一张整洁的书桌,把你的浮躁和忧虑,都栖息在一张整洁的书桌上。

一张整洁的书桌,藏的是是一份干净的修养。

当然,不是说读书人都有这个习惯,历史上文人大家拥有一张杂乱书桌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但一个拥有一张整洁的书桌的人,你一定愿意相信他有一份好的修养。 ?

友人分享过他的一次经历:

第一次去拜访一位老师,在办公室相见。

这位老师素以性格严厉出名,友人很忐忑。

可是他跟我说,在进入房间那一刻,那颗紧张的心突然平和了。

第一眼注意到的是这位老师的书桌,在那种集体的办公室里,他形容:这位老师的书桌,上面的笔墨纸砚都静静地躺在自己的位子上,很安静,很舒服。

他说:我突然觉得,一个平时人来人往的办公室里,有一个人愿意经常静下心来,去整理自己的书桌,是一件很有修养的事情。

能坚持做这么一件有修养的事,他一定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

后来,交谈之中,果真并没有令人失望。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首因效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

初次见面,你的言谈举止,都是你修养的名片。

可是有时候一张整洁的书桌,也在向别人展示你的修养。

在会议上见过一位同事,初次见面,自我介绍潇洒自如。他说:自己为人细致认真的。

可是在会后,他留下凌乱的桌面和随意拉开的椅子扬长而去。

当时,私心里觉得,此人,言行不一,不可交。

后来进一步了解,果真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并不是很好,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细细想来,那张书桌,就体现了他的修养。

后来,我也曾见过许多讷于言的朋友,他们未必有那位同事的翩翩风度,但我见过他们的书桌,便大致知道,哪些人,修养如何。

修养,不是说出来的,得用心去做。你的书桌,就是你修养的名片。

拥有一张整洁的书桌,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梁实秋先生曾说: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书房。

我想,若是可以,应该加上一点:一个正常的良好的人家,每个孩子应该拥有一个整洁的书桌,主人应该拥有一间整洁的书房。

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我们常说,读书人要有读书人的气质。

读书人的气质在哪里?

于细节处见气质,而一张整洁的书桌,就是你所展现的气质!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和孙少安的命运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马良拿木炭在窑洞的壁上画画。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父亲母亲早就死了,靠他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他从小喜欢学画,可是,他连一支笔也没有啊!

一天,他走过一个学馆门口,看见衙门里的县令,拿着一支笔,正在画画。他不自觉地走了进去,对师爷说:“我很想学画,借给我一支笔可以吗?”

县令瞪了他一眼,“呸!”一口唾沫啐在他脸上,骂道:“穷娃子想拿笔,还想学画?做梦啦!”说完,就将他撵出大门来。马良是个有志气的孩子,他说:“偏不相信,怎么穷孩子连画也不能学了!”

从此,他下决心学画,每天用心苦练。他到山上打柴时,就折一根树枝,在沙地上学着描飞鸟。他到河边割草时,就用草根蘸蘸河水,在岸石上学着描游鱼。

晚上,回到家里,拿了一块木炭,在窑洞的壁上,又把白天描过的东西,一件一件再画一遍。没有笔,他照样学画画。

一年一年地过去,马良学画从没有一天间断过。他的窑洞四壁,画上叠画,麻麻花花全是画了。当然,进步也很快,真是画起的鸟就差不会叫了,画起的鱼就差不会游了。

一回,他在村口画了只小母鸡,村口的上空就成天有老鹰打转。一回,他在山后画了只黑毛狼,吓得牛羊不敢在山后吃草。但是马良还没有一支笔啊!他想,自己能有一支笔该多么好呢!

有一个晚上,马良躺在窑洞里,因为他整天地干活、学画,已经很疲倦,一躺下来,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窑洞里亮起了一阵五彩的光芒,来了个白胡子的老人,把一支笔送给他:“这是一支神笔,要好好用它!”马良接过来一看,那笔金光灿灿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他喜得蹦起来:“谢谢你,老爷爷,……”马良的话没有说完,白胡子老人已经不见了。

马良一惊,就醒过来,揉揉眼睛,原来是个梦呢!可又不是梦啊!那支笔不是很好地在自己的手里吗!

?

将夜书院读书人是谁

主人公孙少平走过的道路可谓风风雨雨,泥泞坎坷,荆棘丛生。早期他求学在外,“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是对他艰苦生活最细微的描述。对于一个要强的青年人来说,这种生活对其尊严的侮辱和人格的“丧失”让所有人变得脆弱。高中的生活最终告诉我们,苦难中的孙少平没有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没有被现实和命运打败。他渴望用自己的成绩来改变现实,来挣脱命运的枷锁!后来少平无缘大学,回到双水村教书,渐渐成熟的他也有自己的烦恼,哥哥少安虽已成家,并当上生产队队长,但家境依旧贫穷,祖母生病没钱医治,姐姐的家庭也需要他们的照顾。他不甘心一辈子就困在大山里,精神世界的巨大空洞和单调的农村生活让他内心的矛盾与日俱增。对于一个斗士来说,没有一件东西可以束缚住他的双脚,他的一生是用于前进和创造辉煌的。他心底那种不服输的锐气再一次激起他反抗命运的决心,强烈的奋斗欲促使他再次起航。之后在黄原城做小工,背石板等接踵而来的苦难对于孤身一人但精神强大的少平来说是不足为惧的。对于苦难,少平有着独特的认识:“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他不仅仅将此看做是谋生活命——职业的高低贵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的洗礼,他相信,自己历经千心万苦而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面对困难的从容淡定和自得其乐,挑战命运的自强不息和英勇气概,更把少平这个斗士塑造得熠熠生辉。生活中,少平是正直善良的。做小工时他为救被包工头胡永洲欺辱的小女孩小翠而不惜自毁饭碗、与黑恶势力势不两立,已是纯粹的“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形象。煤矿事故,师傅死后,对其一家人的照顾和帮助以及不离不弃,更显示出了少平的成熟,敦厚和仁爱。这是他高尚的人格美!少平是可敬的,面对困难,他从容面对,表现出的那种征服者咄咄逼人的态度,凸显出的那种舍我其谁的斗士形象是可敬的;面对弱者,他坦诚相助,折射出的那种仁者大慈大爱的光辉,突兀出的那种敢为人先,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形象是可敬的。对于少平这个不屈的灵魂来说,虽然在现实中没有推开幸运的大门,但他给世界送来了一声响亮的嘶鸣!(二)孙少安——苦难中的仁者另一位主人公孙少安是生活包袱最沉重的青年。6岁开始干农活,为了弟妹完成学业,13岁时以一全县第一名的成绩缀学帮助父亲撑起风雨飘摇的家。贫穷就这样改变着人的命运。苦难的童年铸就了少安非凡的魄力,借贷款,开工厂,一步一个勇气,一脚一个艰辛,天生的实干家在艰苦的奋斗中实现着自己“飞黄腾达”的梦想。生活中,少安有着一颗超出善良的心。对于自己贫困的家庭他从未显示出厌恶和嫌弃。起初的分家让他痛楚不已,“他无法接受分家的事实。他从一开始担负的就是全家人的责任,现在让他放弃这种责任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是一个生活哲学问题,更主要的是,他和一家老小的骨肉感情无法割舍。他们这个家也许和任何一个家庭不同。他们真正的是风雨同舟从最困苦的岁月里一起熬过来的。”他对全家老小所表现出的责任感令人起敬。可以说,如果没有少安这根家庭支柱,也不会有少平的“远走高飞’”去追逐梦想。而难得可贵的是,少安的爱是博爱,它将对家庭的爱扩张到全村村民身上。他太了解自己受苦受难的乡亲们了,不管他自己将如何发达起来,他永远不是那种看不见别人死活的人,他那段辛酸的生活史使他时刻保持着对普通人痛苦的敏感和入微的体会。无论以前大家是帮过自己还是有过过节,这些都不重要,要紧的是他们太可怜了。这,不正是儒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最崇高境界吗?而对自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对自己帮助过的乡亲们的“背叛”,少安的无怨无悔,更是一个“仁者”的胸襟。少安身上散发的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美,生活美!三、两主人公命运的剖析两位主人公各自选择的道路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少安还是像以前一样,守候着贫瘠的故土,他割不断这段感情。对于少平来说,“出走”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一直在顽强挣脱自己农民的身份,就像路遥说的:“最叫人痛苦的是,你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但又想挣脱这个家庭;这脱不了,又想挣脱………”少平的出走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多少是有些盲目的,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出去能干什么,,当他恍惚地出了黄原的公交车站,愕然地看着眼前令他眼花缭乱的世界,他能做些什么。当一个小工,背几块石板就能放飞他心中的梦想吗?就能弥补精神世界的巨大空虚吗?相反的是在百废待兴的农村,需要的不正是孙少平这样的人才吗,能吃苦,更有才能,会为更多的人谋得幸福,发展家乡,把人民带离贫困。而少安的拼搏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改变悲惨的命运,甚至没想过去提高家庭的生活条件,打新窑洞的根本目的也只是在双水村为自己留下纪念。少平的价值观多少是有些狭隘的。正如少平自己所说:职业没有高低贵贱!难道农民和工人就要分出个高低吗?一味地为了一个工人身份又有多少价值?对于当时的时局,城市中不都是那些打工仔吗!城市中不缺少这些有勇气的弄潮儿,而乡村中缺少的正是这些有才干的新青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勇气,是无私的奉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各自意识形态对个人前途与家乡建设之间深刻的冲突,是对生命价值取向的一个挑战。其间又哪有谁对谁错!少安的大仁慈可敬,少平的超勇气可佩!在路遥的这部巨作中,一次次对苦难的挑战让我们如痴如醉。田晓霞的死去,贺秀莲的病逝,李向前的不幸……,“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最好的课程!”路遥在书中对苦难的肯定,多少让我难以接受,在这苦难的背后,更让我觉得:“苦难并非人成长的唯一要素,悲剧也绝非是生活得常态!”这不才是真正的平凡的世界吗?然而《平凡的世界》的价值不可否认,它给我们带来的精神享受更是其它的著作无可替代的。读它让我们明白了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刚性来横渡挫折的深渊,应该以一个怎样的人格美来面对生活的挑战。我相信这部书会陪我走很远!感谢路遥,感谢《平凡的世界》!

卫人束氏的译文

其实在剧中,这位读书人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也许这位读书人就是一个普通人,在书院主要是给大家精神标榜,并不具备战斗力,只是书读的比较多而已。又或许读书人只是平日里很低调,在最危难的时候才会出手。

有网友说,这位读书人是光明大神殿,因为当年夫子说过要和光明大神官一起读书,但是后来去了北荒以后又失踪,读书人就是下落不明的光明大神官的典型。还有网友说,读书人是夫子的人格分身。还有网友认为对于这位读书人的存在,无疑就是个坑,描写的很少,没有人知道他是具体做什么的。

《将夜》是由小说改编的,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将夜》中,书院里的十三位先生每个人都身手不凡,每一位在各自的领域都是巅峰,均有展现各自的才能、才华、霸气,但是唯独读书人自始至终,岿然不动。

原著中,对这位读书人并没有太多描述,他十分神秘,除了看书没有别的了。在宁缺进入二层楼的时候,曾经去拜访过这位读书人,可以说这位读书人是书院后山最奇异的存在,平时脾气非常好,但是只要有人打扰到他就会很愤怒。所以大家都不敢在他读书的时候来打扰。

在宁缺去看望他的时候,读书人正捧着一卷农工书看的津津有味,却被宁缺如此不礼貌的打搅,读书人顿时大怒,卷起袖子便准备打宁缺一顿。然而当他看到宁缺在纸上写的东西后,已经举到空中的拳头缓缓落了下来。大师兄曾经说过他很有修行的资质,但是他对修行没有任何兴趣,而这位读书人看起来与扫地僧的人设差不多。后来,就算书院经历几次大事件,这位读书人手里也不忘拿着一本书。

卫国有个姓束的人,他对于全世间的东西都不爱好,只爱好养猫。猫是捕鼠的动物,他家养了很多只,家里周围所有的老鼠将要被猫捕完了。猫没有吃的了,饥饿得整天嗥叫。束氏每天到集市上买肉喂它们。猫生了儿子又生了孙子,因为吃肉的缘故,竟然不知道世上还有老鼠,只知道饿了就叫,一叫就得到肉吃。吃完肉就懒散地走走,非常快乐自在。

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正遭鼠患,老鼠成群的跑来跑去,有的甚至落入缸里去了,读书人急忙到束氏家借了猫用来去除鼠患。

猫看见老鼠的两只耳朵高高的竖立着,眼睛突露像黑漆一样贼亮,还有红色的胡须,又发出吱吱的乱叫,猫心里想老鼠是奇怪的东西,猫随着缸里老鼠的行走在缸口沿上走动,就是不敢下去捉老鼠。读书人非常生气,就把猫推了进去。猫十分害怕,对着老鼠哇哇大叫。过了很长时间,老鼠估计猫没有其他的本领,就去咬猫的爪子。猫吓得奋力跳出了缸。



小小记录

1990年07月07日,我出生了

小时候是在老家沈丘长大的,但是对沈丘的记忆,就是跟着堂姐徐鑫一起上课,我在课堂上一直哭,哭到呕吐

我甚至不记得住在哪里

等到我长高到1米4左右的时候,我们全家搬去了周口生活,我记得我第一次踏进家门,那种新鲜的感觉,让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珍贵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去姥姥姥爷家一趟,在两位老人家一天

大概小学3年级的时候,哥哥考上大学。我还记得去过哥哥的高中(也是后来我所上的高中),去过他高三所在的班级(我高一时班级的楼上),那次是去看三表哥打篮球比赛

哥哥上大学走后,陪伴我的就是三表哥,是他周末带着我洗澡,陪着我玩电脑游戏(准确的说是让我看着他玩电脑游戏)

一年后,三表哥也上军校走了,哥哥走时我只是难过,三表哥走时我哭的不要不要的

那时候的我就是一个害怕离别的人

小学的时候有俩个玩伴,祁方,马腾飞,我们三个的家距离不远,三个人在同一所小学,我和祁方熟识是在澡堂,跟马腾飞认识大概是在学校,记不得了。我们三个经常下午放学后一起写作业,一起玩游戏机

整个小学时光,他们两个陪伴我的时间最长,但他们不是我的朋友,他们只是我的玩伴,但我现在仍然很怀念他们,如果还有机会,我愿意和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

小学时候我有喜欢的老师,小学3年级时候的数学老师(具体名字记不得了,她对我很好,当时我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十分自卑的男生,从来都是一个人躲在自己的座位里,期末考试后,她奖励了我一个小本子),小学4年级时的数学付老师,语文周老师,两位老师心地善良,真心待我

小学时候我是一个不受待见的人,同学欺负,老师打骂,所以我小学过得特别孤独,我特别渴望有一个能陪伴我的人。所以当我长大后,每当身边有人愿意支持我,我都会很感动

小学痛苦的记忆很多,被嘲笑,被冷暴力,被诬陷冤枉都太过平常。但我一直记忆到现在的,是5年级的班主任,在她眼里,我是一个扰乱课堂纪律,不懂规矩的坏小孩。她不曾给予我关怀,也不肯听我解释,那时的我不懂得解释,而直到现在,我受到委屈,我也没有学会如何解释自己。她甚至在一次请家长的时候,对我爸说“你的孩子管不了,你领回家去吧”

但是我还记得她的一个画面,有一次有一位同学前一天晚上睡觉落枕了,第二天难受,她给那位同学按摩了一节课。我之所以记住了这个画面,可能是我也希望得到她的一点点关心,可是从没有,看来我小时候确实挺令人讨厌 那时候我的性格确实孤僻,不爱与同学交谈,不会与老师沟通,不愿接触陌生人,甚至不愿意去学校的厕所。那时我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在电业局安全生产科工作,而我最快乐的事情,是下午放学后去妈妈的办公室,学妈妈画图纸。办公室有一块黑板,我经常写字画画,所以那时候能够写一板漂亮的黑板字,这大概是我童年唯一擅长的事情

爸爸在外地工作,大概半个月回一次家里,在我现在的回忆中,爸爸每次回家脾气都不好,可能工作压力大,又碰上男人的更年期。他每次回家我都害怕他晚上喝酒,一喝酒就跟妈妈吵架,我就躲在床上不敢动。长大后我偶尔会想象,如果当初我勇敢一点,做些什么,会不会让爸爸、妈妈和我都少受一些伤害和委屈

小学毕业后,我基本上和小学的一切say goodbye,再见小学的同学,再见可恶的老师

本来小学升初中的时候,进入哪所学校是根据家庭住址就近分配的。所以,我可能会进入一所教育质量比较差的初中。我姨夫当时是周口教育局局长,因此托了一些关系,让我进入到了周口最好的初中,周口市第四初级中学。 升入初中的时候,我发誓要告别以往的自己,我努力的让自己活泼,认真的与别人交流,主动的参与工作和活动。可是,似乎是用力太猛,大家似乎依旧不不喜欢我,大家孤立我,我没有朋友,大家对抗我,我无法反抗

初中的第一次考试,我进入阶段前100名,班级第八名,我有些骄傲,不知道收敛。第二次考试,我依旧在阶段前100名,班级第十名,我开始猖狂起来。应该就是这种张狂,让大家烦透了我,我渐渐觉得孤独,觉得大家都不愿意和我说话,或者说话都是怪怪的。我开始慌乱,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处境,成绩有些下降

我知道了收敛,进入初中二年级。这一年,我认识了我最重要的朋友之一,张千鹏。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奔着他全班第一的成绩去认识他的,但他似乎不太愿意理我。我开始观察他,学习他的性格,做他做过的练习册,甚至模仿他的笔迹,我觉得,如果我和他一样成为优秀的人,别人就会喜欢我

直到圣诞节前,我意外的收到了他送给我的贺卡,我真的很开心,那是我第一次收到别人送的礼物,我觉得我的世界都亮了。在那之后我们就成为了好朋友

记得有节英语课,作文题目是我的朋友,老师让他读他写的作文,其中唯一提到的两个人,一个是苏航(我之后另外一位重要的朋友),另一个就是我。他写了什么,我记不得,但是我记得,他写了我

张千鹏的出现,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张千鹏本人,让我觉得很优秀。于是我也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不然会觉得不配做他的朋友

那时我和张千鹏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姚旭东。我搬家后和姚旭东住在一个小区内,在小区内还有一个伙伴XXX。后来我的轨迹和他们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其中一位现在已经不在人世,就不再多加叙述

初三,我和张千鹏分到了不同班级。我也遇到了其他优秀的同学,蒋文婷,关欢欢,王晓璐。也遇到了和我关系很好的朋友,吴菲菲,贺恒,郑方,孙叔哲,尚兆龙。当然也有韩哲

韩哲是我现在为止,仍然愧对的一位朋友。他是一位正直的人,在受到伤害的时候,我没有保护他。我的胆怯就像童年时面对父母吵架一样。我非常厌恶自己,虽然他并没有对我说什么,但是我知道我让他失望了,我确实不配做为他的朋友。初中毕业后我们就失去联系,听说他考上了军校,现在也应该是中校或者上校了吧。我的朋友,祝你越来越好,遇到更好的朋友,遇到更好的生活。对不起

快要中考时,我参加了补习班。参加补习班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想和好多朋友一起。邓喆,侯鹏,吴菲菲,贺恒,王浩,下午放学后就是我的快乐时光。聚在一起吃晚饭,然后一起上补习课,下课后一起骑车回家,我家比较远,但是我总是把他们全部送回家后,再自己一个人骑车回家。我现在想到那时候的样子,都会为自己点个赞,为自己感动的热泪盈眶

一群人在一起,吃什么不重要,聊什么不重要,干什么不重要,为了什么目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群人,彼此互相陪伴,度过寒冬,趟过夏日,熬过中考,最后面对分离,互道珍重,然后转身带着各自的人生,离开

简单的幸福

中考后,我利用暑假时间,和妈妈去了北京。我从来没出过周口,那是我第一次去外地,妈妈带我去看病

大概是初一下半学期,我开始显现症状,之后去了一些医院,最后确诊为“秽语抽动症”。我开始长期吃药。一开始是非常苦的中药,后来换成西药,病情也时好时坏。那年暑假就是去天坛医院看病,医生说什么我不记得了,还是继续吃药

看完病后,妈妈就带着我去北京四处游玩了一圈,去了故宫,记忆犹新的是故宫的面条要20块钱一碗,故宫的门票一个人要100块钱。去了天坛,没有祈福。去了紫金山公园,看到了歪脖树。去了北京图书大厦,买了我的第一套小说,《异人傲世录》1~8集。遗憾路过了中华世纪坛而没有去。遗憾去长城的时候天气不好起了大雾。遗憾当时脸上长了青春痘,拍照不漂亮

初中的时候妈妈和爸爸已经不怎么吵架了,哥哥情况不太好

那时我隐约的意识到,自己小学和初中不被别人喜欢,自己可能有原因,可能是自己太傲气了,可能是自己性格让别人很难相处。但我不愿意多想

总之,初中还是很快乐的,是19岁之前最快乐的时光

初中毕业,我中考成绩中等偏上,但我还是进入了市里最好的高中,这就要感谢我的姨夫,因为了他,我读了市里最好的初中,遇到了重要的朋友,因为了他,我读了市里最好的高中,我仿佛觉得我离清华不远了。为什么想上清华,因为张千鹏说他想上清华

高中一年级,我结交了苏航。虽然以前就认识,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但我和他并没有太多的交集

高中的生活很丰富,我做了校播音员,虽然班里同学都不喜欢我的声音,在我第一次播音回班里后,同学们几乎都做出呕吐状,让我赔饭钱。我做了班级纪律委员,但是我并没有把班里纪律管理的很好。经历了这两次打击,我开始觉得,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擅长就能做好,而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再怎么努力也未必会有好结果,这样看来,还是尽量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吧。这个想法我现在还有

在高一,我和苏航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夏天的时候,我又热又渴,但是我没有带水杯的习惯。或许苏航看出了我的不好,他说“你帮我去买盒冰淇淋吧”,他说“作为辛苦费也请你吃一盒”。我当时很开心,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过去那么多年后,我回想起这个事情,总是觉得他在保护我,因此我也暗暗下决定,我也要保护他。 高中三年我的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下。不是我不肯学习,我实在是没有精力,我吃的药让我每天能睡13个小时。而且当时我又极力隐瞒自己生病的事情不让同学知道,身体和精神的压力很大。 高三的时候,我开始找喜欢的老师给我辅导功课,效果一般。不是老师讲的不好,而是我前两年的基础太薄弱。老师辅导的功课我当时理解了,但是不会举一反三。整个高三我的辅导费花了将近1万块

第一次高考成绩411,我不想去上,苏航也不想,因此我决定再复读一年。这年张千鹏考了640多,他去了华中科技大学。复读的时候,学校搬了校区,所有学生需要住校。我是既兴奋又担忧的,兴奋的是我要开始独自生活了,但是仍然担心自己被别人讨厌

果然还是被讨厌了,开学一个星期后,班主任找到我,说让我晚自习回家复习吧,我尤其记得她说的一句话“班里有几个同学都是要考好大学的,你尽量别去打扰他们”。说实话,我当时听到这句话真的很难过,我没有让班主任看出来,当天我就回了家,一个人哭了一个晚上。我没有和任何关系好的人说,包括苏航和张千鹏,我怕他们也讨厌我

就这样我早上五点起床骑车去学校,晚上六点回家,那时我多么渴望自己逃离这样的生活,我想到了已经在大学的张千鹏和跟我同样复读的苏航,张千鹏和我描述的生活那么的令人振奋,而我也跟苏航相互勉励着彼此,希望我们也能考上大学

但是这世上注定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就可以换来的,我第二次高考433分。我也不再倔强,去了一所普通的专科学校。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我真正意义上一个人生活的开始。这是一所专科二批学校,我的成绩在学校里面算是比较出彩的,因此我多了一些自信,我觉得这是我全新生活的开始

生活果然不同了,在大学我做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参加了学生会,校新闻编辑部,做的还算不错。作为学习委员我接触了更多的老师,我觉得他们都好极了,很善良很友善很认真。大二的时候我作为骨干成为了系学生会的学习部部长。其实我本来打算大二就退出学生会,好好学习专业的,但是很荣幸的被系主任挽留了下来,也因了这次机会,我跟学弟学妹们接触更多,我也发现了,我或许适合做一名大学老师

现在和我联系的大学同学,有两个人,一个是和我同一级“应用电子”班级的班长薛冬冬,一个是和我同专业的学弟吕建超。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大二时学习单片机,我和薛冬冬找实验室的石小刚老师拿了一把实验室的钥匙,之后我们就经常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他是一个很认真的人,甚至有些较真有些固执,有一股不服输的性情,他现在已经工作四年了,工作一般,但他仍在努力,让我也在努力

大三毕业时我顺利考上了专升本,河南城建学院。在这里,我认识了精彩的同学,精彩的校园和同样精彩的老师。我的生活也更加精彩。在专科的时候,每次坐556回学校时,都会看到中原工学院气派的图书馆。来到城建,气派的图书馆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这里的老师专业知识更加深厚,我学到更多专业内容,这些内容让我现在仍然受益

这里的同学也很精彩,原来真的有人理解力很非凡,一个公式摆在眼前,脑袋一转就能看透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有的人才艺惊人,我在城建听了两场学生自己举行的校园演唱会。这些事情,别的学校也会有,它们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对于我来说,这里的一切对我来说,就是“自由”。毕业后,我甚至记不起城建的校训是什么,但我仍记得那里冬天寒冷夏天炎热的图书馆,记得温馨粥铺卖粥的姐妹,记得东北食府的猪肉饨粉条,记得文都辅导班的程冠华,李继亮,谢震,宋志兵,记得辅导员陈国振,记得美女博士郭蓓蕾,记得四川嫁到河南的博士王宪老师,记得我们的毕业答辩小组,记得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王广

但其实我也是有遗憾的,不论我在专科还是本科,我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书,下课的时候就趴在桌子上不与别人交谈,也没有人与我交谈。周末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窝在宿舍里睡觉,洗衣服,看书。我骗自己,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我告诉自己,读书人的苦,只能自己默默承受。我安慰自己,滴水石穿,厚积薄发

但其实,我也渴望有那么一份感情,爱情也好,友情也罢,我只想找一个懂我的人,在放学的时候可以拍拍我的肩膀,说“走,吃饭去”。在我去上自习的时候,我可以给他打个电话呢,说“老地方,看《电机学》吧”。在周末的时候,我们各自睡到天昏地暗,起床后默契的去操场欣赏落日的余晖

苏航去了宁夏读大学,我们联系慢慢少了,他似乎不愿在外地和别人联系。张千鹏依旧过着紧张有序有目标的生活,我也不太敢去打扰他。还好,我们每年有两次相聚的机会,一次暑假,一次寒假

在09年的一个暑假里,我们三个相聚去吃饭。坐出租车快到地方的时候,碰巧赶上红灯,司机把车停在路口,说让我们在这里下车,张千鹏怒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他生气的样子,他说“路口不是下车的地方”,边说边用手指敲打出租车内的座饰。我害怕极了这个动作,仿佛看到小学时候我爸发火的样子。当时我什么都没说,苏航在一旁说“你快把车开到路边,你看你把我兄弟气的”

其实那次是张千鹏心情不好才那样的,他被香港科技大学录取,要去香港读书,但是他女朋友还要再在武汉读书一年。那天张千鹏喝多了,我拉着他的手,他说“他很辛苦”“分开的这一年什么都可能发生,但是兄弟感情是不会变的”。我什么都说不出,只是紧紧的握住他的手,想告诉他,没事,我们一直陪着你的。现在想来这个动作,真的是太傻逼了,我真是偶像剧看多了

大学读了五年,2012年06月,我也毕业了,我参加了国家电网的招聘考试,最后录取的工作单位是国网河南禹州市供电公司。09月,我去了山东济南国网技术学院,参加为期四个月的集中培训。在济南的日子,是我这二十多年来最为精彩的生活。我可以和其他网省公司新员工一起生活学习,我可以接触到名牌大学的硕士翘楚,我可以得到国网的精英老师亲自传授技能和知识,我还体会到规则制约下的集体生活

别的同学在这种高压力的集体生活下喘不过来气,但是我却很享受这种生活,一群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一个奋斗。我们把这种生活当成一种磨练和经历,我们的目标就是熬过这样的日子,因为我们觉得,熬过这种日子后,美好的生活就将来临

在济南,我认识了马超,我至今仍然疑惑,我和他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但是竟然会成为那么好的朋友,实在是不可思议。虽然我做的许多事情他都不理解,甚至不认可。他的想法常常受到我的鄙视,我和他也会因为某个事情而争吵。但是他会给予我无限的包容,我也会给予他自己的关怀。这或许就是我们成为朋友的原因

还有一位当时认识的朋友,陈波。天津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的生日是正月十六,今天是正月十七,刚过去一天,昨天我忘了祝福他,现在在这里补上。其实年龄越大,越没有过生日的欲望,一是工作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二是觉得生日也不过如此,长大一岁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好,想想自己的工作生活感情,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

长到现在,我也已经不太避讳自己的病情了,如果你信任我,我也会对你坦诚

工作一年不得不说的一个人,就是徐琛。他是我的直接领导,人长得帅气,知识虽然不算很扎实,但是技术精湛。对他的感觉一直是欣赏和工作的目标,慢慢的,他成为了我工作的信仰。因为在一个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话的地方,能够有一个人愿意去了解我的想法,发现我的价值,这对于自尊心的我来说是一件极大的肯定。而徐琛就是一个愿意去听我说话的人,这一年我想要得到肯定,想要得到认可,这些他都给予了我。然而,我再一次经历了分别,我无奈,我伤心,我也想跟着他一起走,但是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努力就可以换来的

现在,我已经工作整整一年,适应了变电站的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慢慢的提高,一切安稳有序,波澜不惊。如果一直这样生活,其实也挺好。工作是自己喜欢的,在这里买套房子,找个女朋友结婚,生一个娃娃,工资不高,但也足够养家糊口

可是,我心里就是有那么一丝丝的不甘心。我就像李白一样,一样的天真。我可以年轻的时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我也可以老的时候“为君谈笑静胡沙”。这种自信和幼稚一直是我所坚持的,我希望这种坚持永远陪伴着我,永远都不改变

这么多年我仍然没有等到我想要的那种爱情。或许是我一直把爱情理想化了,但是当我看到方茴哭着抱住陈寻,重复的说“我爱你”的时候,当她问他“我们会一直在一起吗?”“会结婚么?”“会有小孩么?”“我们会有自己的家么?一起买菜,做饭,洗碗,铺床单,晾衣服么?”“到老了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一起牵着手么?”的时候,当我看到顾海为白洛因照亮回家的路的时候,当出现“白洛因,我们结婚吧”的时候,当白洛因说“我不能给你生孩子,你也不能给我生孩子”,顾海回答“你就是我的孩子,我这辈子只爱你一个人就行了”的时候。我还是狠狠的为自己矫情的眼泪感动了一把。我知道,一个不接地气,快三十岁的男生,为了幻想中的爱情,说一辈子不结婚的时候,是挺可怕的。但是更可怕的是,我在没有爱的婚姻中的煎熬,爱情的理想被现实撕裂的痛不欲生

15年过完,我爸妈都六十岁了,而我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陪在他们身边。有一次跟我妈聊天,她突然说“我熬不过80岁了”。我的心里突然被揪了一下,我说“不会的,我要你伺候我一辈子,我也会陪你一辈子”。他们真的老了,而我,不仅没有给予他们应有的骄傲,也没有带给他们需要的幸福。未来的五年甚至是十年里,我那未知的未来和那不肯放弃的理想,或许会更加这折磨他们,我也曾想过是否是我太自私了,我是否为他们的幸福不够努力,为他们做的不够多。每当想到这里,我全身都打了一个冷颤,我不敢往下想,只好一直回避

最后用一首歌词送给这么多年陪伴我的家人,朋友,还有那未遇见的爱情——

火热的盛夏相信你

你同日光和我一起

纵不能让春倒回去

也会赠我清风一缕

往来的岁月相信你

路过幸福好似花絮

我无意化雪常花季

只信你将伴我到底

相信你,在心里

风雨是场浪漫回忆

相信你,走下去

不问天涯是哪里

相信你,在一起

每一秒都珍爱,相信你

相信你,在一起

温暖你温暖我,相信你

——《相信你》金婷婷

贵阳专家下地考察脚踩地毯下玉米地,专业为何不能“接地气”?

其实,不接地气的农业专家只是个例,我国还存在着许多接地气的农产品研究专家。他们深入土地和农田,开展研究项目,并带领着学子一起深入研究农业。官方回应:地毯是为了防滑,可网友却给予不同观点。

反观贵阳专家,不仅脚踩着褐灰色地毯,显然,与泥泞的乡间农田小路截然不符。如果不能够亲身进入农田中进行品种研究和土壤研究,难道我们可以相信只存在于书面上的研究成果吗?

虽然我们无法得知专家踩着地毯进行学术研究的原因,但是网络中的众多网友对此表示质疑。绝大部分网友认可专家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学术研究成果并不一定完全建立在不接地气的环境氛围中。更何况接地气的专家和学术研究并不会发生冲突,只有不断地进行实践,才能够积累经验。

不接地气的专家只是少数情况

当人们回想起袁隆平爷爷为中国水稻研究做出突出贡献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农田展开研究工作的袁隆平爷爷。袁隆平爷爷一心想完成技术研发,并不在乎农田中的泥土和昆虫。正是由于袁隆平爷爷进行实地研究和培养新品种,才能不断地提高水稻杂交技术,最终保证国人吃饱饭。

袁隆平爷爷与上述专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证明不接地气的专家只是少数。一味追求纸面上的研究成果,而将实地考察交给他人或不愿意进行实地考察,部分专家始终无法获得全面的研究数据。

总的来说,无论是光鲜亮丽的专家,还是多个学校中开展的农业研究专业,这都和土地与土壤有关。只有在培养新品种的过程中,不断地查看天气状况和土壤状况,才能保证每亩土地的产量。与土地和农民脱节的农业专家,只会成为纸上谈兵的假专业学者。

关于““不接地气”的读书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4896.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