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同治皇后(同治有几个皇后)

同治皇后(同治有几个皇后)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1-29    点击:  247 次

同治皇后

网上有关“同治皇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同治有几个皇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皇后的地位亦是历朝最高的。

这是因为皇后之位极其尊贵而特殊,皇后不仅可以统驭六宫,嫔妃必须无条件地听命于皇后,进而在后宫有着绝对的权威,而且其子能够拥有继承皇位的优先权以及提升其家族地位的机会。

因此,成为皇后是天子女子尤其是满洲贵族女子梦寐以求的终极目标。

然而,皇后也是一份?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迎合帝王的喜好,又要应对后宫嫔妃的争宠,尤其是要处理好婆媳之间的关系。

在清朝历史上就有一位皇后,因婆媳关系不好,而受到婆婆的虐待和凌辱。这位可伶的皇后就是同治帝的原配夫人孝哲皇后阿鲁特氏。

阿鲁特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状元崇琦,自小就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所以,长大后的她知书达礼、温柔贤惠、冰清玉洁,并且文化素养颇高。据史料记载:

?后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右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

那么,如此温婉贤淑的皇后,为何却不能讨得婆婆的喜爱?

首先,两宫皇太后立后有争议,阿鲁特氏被同治选中,成为中宫皇后,这表面上看来,前途无限,实际上却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

同治十一年,同治帝载淳已经步入?晚婚?的年龄,因为在清朝幼年登基的皇帝中,顺治帝十四岁大婚、康熙帝十二岁大婚,十四岁几乎是大清皇帝大婚的法定年龄,但十七岁的同治帝还是未婚。可见,同治帝的人生进度明显落后。因此,慈安和慈禧决定为同治帝立后选妃。

然而,在立谁为皇后的问题上,慈安和慈禧各持已见。慈禧认为,刑部员外郎凤秀之女富察氏年轻漂亮,而且出身高贵,隶属上三旗之首的满洲镶黄旗,是最合适的皇后人选。而实际上,慈禧主张立富察氏为后,更重要的一点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而慈安则认为,状元崇琦之女阿鲁特氏容貌俏丽、雍容尔雅、知书达礼,美名传遍满洲和蒙古,虽然阿鲁特氏外貌不及富察氏,但是?娶妻娶德,娶妾娶色?,立皇后以德行为最重要,再说阿鲁特氏比同治帝大两岁,成熟稳重,更能够照顾好皇帝。因此,阿鲁特氏才是母仪天下的最佳人选。

最终,选择权落到同治帝手里。慈禧认为同治帝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必定不会忤逆自己的意思。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同治帝竟然毫不犹豫地把如意递给了阿鲁特氏。这是慈禧万万想不到的,儿子居然忤逆自己,于是她恼羞成怒。从此,慈禧就把这口怨气发泄在阿鲁特氏身上,这为阿鲁特氏悲凉的一生埋下伏笔。

其次,同治和阿鲁特氏俩人婚后格外恩爱,却惹来婆婆慈禧的不满

同治帝喜欢有才又成熟的女子,才华横溢的阿鲁特氏恰恰满足这些条件。因此,小两口婚后格外恩爱,帝后之间情趣比较高雅。据史料记载:

?孝哲物度端凝,不苟言笑,故穆宗始终敬礼之。宫中无事,恒举唐诗以试后,后应口背诵入流。上益喜,伉俪綦笃,而燕居时,曾无亵容狎语。

另外,慈安对这位儿媳阿鲁特氏也是格外照顾。不幸的是,由于慈禧对阿鲁特氏心怀不满,看到同治帝对她很好,特别生气。于是,慈禧就对同治帝的私生活横加干预,不允许同治帝和阿鲁特氏同居,更以?惠妃贤惠,虽屈在妃位,宜加眷遇?为由, 强迫同治帝恩宠惠妃。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与他不喜爱的惠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养心殿。

然而,慈禧太后并没有停止对阿鲁特氏的排斥。尽管阿鲁特氏入宫后,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是慈禧对她总是鸡蛋里挑骨头。

其一 、同治帝和阿鲁特氏相敬如宾,夫妻感情融洽。阿鲁特氏每次见到同治帝,必笑脸相迎,可是慈禧却说皇后:狐媚以惑主。?

其二、同治帝生病,阿鲁特氏虽心中担忧,却不敢去侍奉,慈禧责备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帝病情加重,阿鲁特氏前去探视,作为妻子,为丈夫同治帝擦拭脓血,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慈禧却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尓夫耶??

更严重的打击还在后面,慈禧居然不顾皇室的体面,动手打皇后。据《崇陵传信录》记载: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午后,阿鲁特氏到养心殿探望同治帝病情,忍不住泪流满面地向同治帝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

不料,夫妻间的对话,刚好被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她勃然大怒,揪住皇后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眼看心爱的女人遭到凌辱,却无能为力,气得昏了过去,慈禧这才善摆干休。

除此之外,皇后阿鲁特氏是自康熙朝以来第一位从大清门抬进的蒙古皇后,这是她的骄傲,也是她的软肋。

阿鲁特氏生性耿直,从不刻意逢迎。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迎合慈禧,与慈禧搞好关系,才能保住皇后之位,可是阿鲁特氏则表示:敬则可,昵则不可。我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入者,非轻易能动摇也。?不料,这话又传到慈禧耳边。众所周知,慈禧是从嫔妃逐步爬到皇后之位,最忌讳别人提从大清门而入,大清门是她心头永远的痛。因此,慈禧认为阿鲁特氏是故意讥讽自己,对她更是恨之入骨。

其实,慈禧讨厌阿鲁特氏有着更深一层的政治原因。一方面,阿鲁特氏是慈安看中的人,慈安和慈禧之间是有矛盾的。另一方面,阿鲁特氏是慈禧的死对头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辛酉政变后,端华被慈禧赐死。所以慈禧和阿鲁特氏有着先天的排斥心理。

同治有几个皇后

世人皆知皇帝不好当,其实皇后也是不容易做的。皇后不仅要母仪天下,还需要处理好三宫六院复杂的妻妾关系,甚至要讨好皇太后。皇家也是寻常家,普通家庭常见的婆媳之争在皇室时有发生,如果碰上了恶婆婆,皇后的结局会更加悲惨,同治皇后便是很好的例子。

才貌双全的皇后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她的父亲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唯一摘得状元桂冠的旗人崇绮。清廷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为汉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绮被钦点为状元时,引起了满朝议论。还是宫众大臣商议“只论文章,何分旗汉”,才确定了他的状元名号。

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颇高。她容貌俊俏,书法娟秀,左手能写一手好书,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为皇帝选后立妃。

在皇后的人选问题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淑慎端庄、知书达理,足以母仪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帝大了2岁,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她聪颖俏丽,且出身高贵。据说慈禧选择富察氏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两官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同治帝。慈禧原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谁知同治帝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玉如意递给了她。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氏有了芥蒂。

在慈安和同治帝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两宫太后颁布懿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为慧妃、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为峋嫔。

在这几位后宫妃子中,慧妃年龄最小,瑜嫔、峋嫔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她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花钿回忆定情初。殉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棒打鸳鸯惊春梦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帝举行大婚典礼,迎娶场面盛况空前。在新婚之夜,据说同治帝还对这位状元之女进行了一番文学上的考察,阿鲁特氏出口成章,对唐诗能够背诵如流,令他愈加爱慕敬重。

阿鲁特氏比同治帝年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母性呵护着皇帝,在她的熏染下,同治帝收敛了孩子般的任性,逐渐变得成熟稳重。两人新婚燕尔,恩爱非常,招来了慈禧太后的不满。

慈禧对同治帝立阿鲁特氏为后早已耿耿于怀,为了给皇后下马威,她故意抬高凤秀之女富察氏的地位,在册封妃嫔时,富察氏被封为慧妃,是品级最高的。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但在同治帝大婚之日,只有慧妃的册封礼同日举行,瑜嫔、珣嫔的册封礼被安排到1个月以后。

现在看到同治帝与皇后缠绵厮守,恩恩爱爱,对她喜欢的慧妃却不理不睬,守寡多年的慈禧不免生出了几分妒意和恼意。

她派太监监视皇帝皇后的行为举止,并对同治帝下谕:“慧妃贤惠,虽屈居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这话说得蛮横无理,直截了当地说皇帝常到中宫,便是妨碍了政务,简直是强行将同治帝从阿鲁特氏身边拉走。同治帝不敢违抗太后懿旨,却也不愿违背意愿去亲近他不喜欢的慧妃,于是干脆独居乾清宫。

阿鲁特氏独守空房,对于婆婆的强横,她委曲求全,常常半夜垂泪至天明,但表面上绝不流露出半点不满,对慈禧太后仍是恭敬。但是慈禧对她的反感却丝毫无减,这主要也与阿鲁特氏的性格有关。阿鲁特氏为人不苟言笑,也不善逢迎。

她深受礼教熏陶,端庄正派,有意无意衬托出慈禧的低俗。有一-次,阿鲁特氏陪同慈禧看戏,当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却转头面壁,不愿观看,慈禧劝了多次,阿鲁特氏也不愿回头,这让慈禧非常难堪,对她愈加厌恶。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讨慈禧欢心,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她却认为对长辈尊敬即可,用不着对慈禧阿谀奉承。亲人对她的处境感到忧心忡忡,阿鲁特氏安慰道,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人,地位不是轻易可动摇的。清制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凤舆才能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到坤宁宫“降舆”,其他宫妃只能由神武门]进宫。

探听到皇后此言的太监加油添醋回报给了慈禧,这可惹恼了她。慈禧通过选秀女入宫,从低品级的贵人一步步攀上了权力顶峰,她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进入地入宫。阿鲁特氏的话让慈禧想起了主人公的低微身份,她咬牙切齿,认为阿鲁特氏故意轻视自己,从此有了将阿鲁特氏置于死地的念头。

同治十三年(1874) 十月,同治帝出痘。阿鲁特氏焦急万分,立刻带领六宫供奉“痘花娘娘”,为皇上祈福。十一月,天花出尽,却余毒未清,由于余毒侵入经脉,没多久,同治帝的病情急剧转下,腰部红肿、溃烂以至流脓。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特氏冲破慈禧的阻拦,去看望病重的同治帝,并不顾脏臭,擦拭脓血。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不觉泪流满面,倾诉独居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强打精神安慰她“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之日。”不料这话被慈禧布置在宫中的耳目听见,立即向慈禧汇报。慈禧勃然大怒,闯入暖阁,拽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往外拉,一边痛打,并扬言要杖责皇后。

杖责是惩罚太监和宫女的手段,慈禧此举,分明是要侮辱阿鲁特氏。病床上的同治帝看着这一幕,又惊又怒又急,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宫内顿时乱成一团,慈禧才未对皇后动刑。惊吓之下,同治帝的病情更严重了几分。

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终年19岁。14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 二月二十日,阿鲁特氏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帝驾崩不过75日。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因,官方说法是皇后过于悲痛,抑郁于心,乃至抱病而死。这说法含糊不清,有许多可疑之处,阿鲁特氏年纪轻轻,才22岁,平时身体 健康 ,怎么会突然死去?于是阿鲁特氏自杀而死的传闻在民间传开,有人说她吞金而死,有人说她吞鸦片而死,也有人说她是服毒而死。

无论哪种死法,都是属于自杀的。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境况愈加险恶。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帝的堂弟载活(即光绪帝)被拥立为帝。如此一来,她的地位便格外尴尬,既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太后,教她何地自处?

据说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性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皇后。慈禧冷酷地回答道:“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让皇后殉葬。崇绮惊得目瞪口呆,但也只能照办。恰巧阿鲁特氏写来一-张字条,询问父亲该怎么办。崇绮忍痛在字条上写了个“死”字。

至于慈禧为何要将阿鲁特氏逼上绝路,民间还有很多说法。有人说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孕,慈禧怕生了皇子,立为新帝,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还有人说,同治帝临死前写了遗诏立储,慈禧为了自己能掌权,私底下烧毁了遗诏,立自己属意的载湉为帝,她担心阿鲁特氏把这一秘密揭发出来,故要将她治死。

死后仍遭劫难

阿鲁特氏死时,同治帝的惠陵刚刚开工修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 陵的隆福寺。光绪五年(1879) 三月,同治帝、阿鲁特氏(孝哲皇后)人葬惠陵地宫。阿鲁特氏死前遭受虐待,死后也不得安宁。1945年8月,清东陵的几座帝后陵墓被盗,涉及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

惠陵地宫被打开,地宫和帝后棺椁中的随葬物全被盗走。阿鲁特氏身上的衣服被扒光了,值钱的饰物也被不法盗贼夺去,更令人惨不忍睹的是,她的肚子被剖开。 社会 上盛传阿鲁特氏是吞金而死的,盗贼为了取金子,所以残忍地将她的尸体开膛破肚。

同治皇帝的皇后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氵恬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历史上的同治帝的皇后宝音是个什么样的人

同治皇帝皇后为阿鲁特氏。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纳拉氏。在位13年(1861-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由,拖延同治帝亲政时间。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1872年10月16日),才为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帝婚姻是个大问题。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蔡氏为皇后。同治帝本人喜欢前者,同治皇帝的惠陵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蔡氏为慧妃。同治十二年,同治帝亲政,只有一年多。

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她受父亲的影响,字也写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写大字,备受时人称赞。喜好文学,对著名的唐诗能背诵如流。气度端凝,不苟言笑,曾无亵容狎语,颇有母仪之风。

《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孝哲皇后的诗: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钿回忆定情初。珣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孝哲毅皇后(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部官户尚书崇绮(崇绮是清代唯一一位旗人状元)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册为皇后。孝哲幼承父教。亦工书,能左手作大字。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英年早逝。14天后,两宫皇太后发出懿旨:“皇后作配大行皇帝,懋著坤仪,著封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阿鲁特氏崩逝于储秀宫,年仅二十二岁。《清史稿.穆宗本纪》只有简单的记载:“光绪元年二月戊子,皇后阿鲁特氏崩”。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宪天彰圣毅皇后。九月,暂安梓宫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宣统帝入嗣穆宗,于宣统元年(1909)四月加上尊谥恭端,全谥: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

据说,在选立皇后时,慈禧太后意在凤秀之女,且看不中崇绮之女,慈安太后意在崇绮之女。同治皇帝因为也看中阿鲁特氏,所以遵从了慈安的意向,选中了阿鲁特氏。因此,从立后的那一天起,慈禧就不喜欢阿鲁特氏。后来又见载淳与皇后感情甚密,相敬如宾,而被封为慧妃的凤秀之女常被冷落,慈禧更加愤怒,经常干预帝后的私生活,所以野史中才有阿鲁特氏被慈禧迫害致死的说法。阿鲁特氏自入宫以来,处处小心谨慎,毫无失礼之处,但慈禧见到她,总是气不打一处来,事事找茬。同治帝有病,阿鲁特氏心中着急,但不敢去侍奉,慈禧责怪她“妖婢无夫妇情”。同治病势垂危之际,阿鲁特氏偷着去看望,并亲手为同治帝擦拭脓血,慈禧又骂她“妖婢,此时尔犹狐媚,必欲死尔夫耶?”阿鲁特氏左右为难,怎么做也讨不出好来。据《崇陵传信录》载,一次阿鲁特氏去探望同治帝病,流着眼泪倾诉独处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安慰她说:“卿暂忍耐,终有出头日也。”小夫妻的这些话被尾随而来、在外偷听的慈禧听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闯进宫来,抓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打,一边往外拽,并扬言要备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睁睁看着皇后惨遭凌辱,又急又气又害怕,竟昏了过去。慈禧这才饶了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她认为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迎娶的皇后,只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没必要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而且,她有意无意地几次刺激、激怒慈禧,致使矛盾更加尖锐。

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一次,慈禧萌发了要废掉阿鲁特氏皇后位的想法。于是将担任宗人府宗令的咸丰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譞召来,商议此事。醇亲王说:“欲废后,非由大清门入者不能废大清门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欲废阿鲁特氏之心才作罢,但却由此深恨醇亲王奕譞。



同治有几个皇后

同治有一后三妃,其中皇后的人选:慈安皇太后喜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皇太后则喜欢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两宫太后,意见不一,要同治自选。同治选定蒙古正蓝旗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于是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治17岁,皇后19岁。又册富察氏为慧妃。

皇后的祖父为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外祖父是郑亲王端华。皇后的父亲崇绮,是有清一代惟一的“蒙古状元”,是有清一代满洲、蒙古以汉文获翰林院编修的第一人。满蒙士林,以其为荣。同治九年(1870年),选侍讲,后充日讲起居注官,再调盛京将军。义和团事起,崇绮同朝廷勋贵多人信仰,事败之后,随荣禄走保定,住居莲池书院,自缢而死。崇绮妻,瓜尔佳氏,在京师陷落时,阖门死难。

皇后出身于官宦名门、诗书大家,自幼习书达礼,性格耿爽,不善阿谀。据记载,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慈禧皇太后不喜欢这个皇后儿媳妇,常找碴儿难为这位小皇后。慈禧不许她与同治皇帝同房,而要同治对慧妃好。同治帝不敢违抗,但他不喜欢慧妃,只好赌气独宿养心殿,生活寂寞寡欢。因为慈禧处处刁难,皇后日子过得很不舒心。同治病重,皇后护侍,也遭到慈禧的诃责。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一直以侧居西宫为遗憾,也为咸丰临终前没有册封自己为皇后而不满。慈禧动怒,同治被吓晕,病情加重。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

同治之死,慈禧将责任栽到皇后头上。皇后阿鲁特氏见同治皇帝死,大恸大悲,不思饮食,吞金自杀,获救得生。皇后之父崇绮,奏告慈禧皇太后。皇太后回答:“可随大行皇帝去罢!”皇帝死了,尚未入葬,称大行皇帝,就是说可以随夫殉死。崇绮将此话告诉女儿。而且慈禧不为同治立嗣,却让同治堂弟兼姨表弟载氵恬继承皇位,实际上是不为皇后留余地。皇后只有自尽一条路可走。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年二十二。野史或谓:皇后阿鲁特氏怀孕,慈禧恐其生男孩,将来缵(zuǎn)承大统,自己不能垂帘听政,故逼其死。

同治皇帝的皇后

据《清代外史》记载,同治帝选皇后的时候,慈禧看中了侍郎凤秀家的闺女,凤女“艳绝侪辈”,但是“举止殊轻佻”;同治帝和东太后慈安却都看中了清朝唯一的“蒙古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崇女长得相貌平常,可“雍容端雅”。最后,斗争的结果是他得到了自己喜欢的女人,但同时必须得搭配一个他不喜欢的女人。阿鲁特氏为皇后,凤秀女封为慧妃。事情没有由此而结束,慈禧太后一直耿耿于怀,看见婚后同治与皇后“伉俪綦笃”,这就更加激起了满腔的不快。 牐

一个三十八岁的女人,守了十二年孤枕岁月。漫长的日子中,她再没有近距离接触任何异性。身边的儿子,无疑就是她生命的全部。她本就因儿子择妻不合己意而生闷气,如今发现竟不似往日之稚朴爱慕,只与新妇缠绵厮守,不由得生出几分不合时宜的嫉妒。故谕示载淳:慧妃贤明淑德,儿宜多加体贴;皇后年少,礼节未娴,儿不应太过耽迷,误了政事。一条冷酷的家规,毫不保留地显露了慈禧对阿鲁特氏的反感,这对仍然沉醉在新婚燕尔的小俩夫妻无异当头棒喝。

据记载,其实皇后阿鲁特氏“雍容端雅”,“美而有德”,且文才好。皇后幼年在家,崇绮亲自授课,读书聪颖,十行俱下,“后幼读书,知大义,端静婉肃,内外称贤。及正位六宫,每闻谏阻,自奉俭约,时手一编”。她被册为皇后,同治帝很喜爱她,也很敬重她,据说不久怀有身孕。可有情人难成眷属,那怕是皇帝已无可奈何。在宫监严加限制下,二人终至于断绝往来。劳燕被迫分飞,不免让人感喟。但这是否意味着维系两人情感的纽带越来越少,渐行渐远? 牐

[评论] “圣诞日”是作践孔子吗? 评

[军事] 美媒体诬我国用高能激光致盲其卫星

[法制] 吉林通化连杀13人疑犯作案动机不明

[奇闻] 花蛇偷鸡蛋激怒白猫 引发猫蛇混战

[历史] 马克-吐温助海外华人 自称义和团员

[社会] 变性美女委托媒体发布征婚公告

[内幕] 二战日本自杀性神风特攻队死亡之谜

[人物] 邱晓华:让人从数字中站立起来

[杂志] 环球:性内容与中国**分级之惑

[杂志] 名望:看那群名副其实的美国千金

众星拍裸体写真贴T恤上 精致的美少女

这位天子,恋既不易,离又不能,可谓正处于恋离两难之困境。青葱岁月,却过着尴尬苦难的夫妻生活:想与喜欢的女人相宿,可母后不准;和自己讨厌的女人同床,自己却又不愿意。帝后之间的政治斗争被引申到了床上。无可奈何的他的反抗之举,就是干脆卷起铺盖终年独宿乾清宫。隋文帝说:“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其言也哀,其声可悲。世人都想做皇帝,却不知人在其位,难当其身。

同治帝得天时而不得人和。想振兴大清业绩,恢复先祖荣耀,但时代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母后不允许。傀儡之身,任由摆布。只有噤不发声,但还是动辄得咎。慈禧不仅左右着儿子权力,还要左右着儿子的爱情。同治被压得灰心,面对前途无望,壮志难酬。他选择了自暴自弃、游戏人生。一个幽深禁垣之中的惟一男人,一个红墙绿瓦内培养出的畸形儿,一个皇宫大内里面的“多余人”,在高贵的宫廷之中寻找不到的东西,他却在花街柳巷中寻找到了。

黄昏惆怅,顾影怆然。夜晚的月亮照遍了乾清宫的每个角落,却照不亮同治那颗孤独苦闷的心。据说,有人给他进“小说*词,秘戏图册,帝益沉迷”。于是晓事太监、无良侍从带他到宫外作风月之旅,他常留恋忘返崇文门外的酒肆、戏馆、花巷,在一条不归路上渐行渐远。野史记载:“伶人小六如、春眉,娼小凤辈,皆邀幸。”又记载同治宠幸太监杜之锡及其姐:“有奄杜之锡者,状若少女,帝幸之。之锡有姊,固金鱼池娼也。更引帝与之狎。由是溺于色,渐致忘返。”

自戕的同治终于病染沉疴,弱不能支。翁同龢日记云:十一月二十三日,“晤太医李竹轩、庄某于内务府坐处,据云:脉息皆弱而无力,腰间肿处,两孔皆流脓,亦流腥水,而根盘甚大,渐流向背,外溃则口甚大,内溃则不可言,意甚为难。”二十八日又记:太医云:“腰间溃如椀,其口在边上,揭膏药则汁如箭激,丑刻如此,卯刻复揭,又流半盅。”二十九日再记:见“御医为他揭膏药挤脓,脓已半盅,色白而气腥,漫肿一片,腰以下皆平,色微紫,看上去病已深。”李慈铭日记也记载:“上旋患痈,项腹皆一,皆脓溃。”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帝在皇宫养心殿衔憾而去。

在皇帝死前,皇后阿鲁特氏还冒险去看同治,夫妻相怜,其场面令人唏嘘。不料,这相见却不能相伴的夫妻匆忙一见,却促成了永世的分离。阿鲁特氏虽然一再克制自己的情绪,但看到同治的情形,还是忍不住声音哽咽。据《我的前半生》曾记载这事:一天同治病重,皇后前去养心殿探视,被慈禧皇太后知道。慈禧大怒不已,闯入暖阁,“牵后发以出,且痛抶之”,并叫来太监备大杖伺候。据说皇后情急之下说了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请太后留媳妇的体面!”慈禧怒不可竭,同治被吓昏而去从床上跌落在地。慈禧见状,才未对皇后动刑。可这一惊一吓,也重病的同治又掉了几分魂魄。急传太医入阁请脉,但已牙关紧闭,滴药不进。 牐

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氏大恸大悲,不思饮食。“今古悲欢终了了,为谁合眼想平生”。干脆吞金自杀,不料获救得生。残酷的皇太后说:“可随大行皇帝去罢!”被阎王拒绝吞噬的她又无奈地把人生的惨剧推到了眼前,走上自己别无选择的一条自尽路。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同治帝死后75天,年仅二十二岁的皇后阿鲁特氏“遽尔崩逝”,去与阔别多时的爱人再续九泉之约。

含恨而终的同治皇后 一代贤后香消玉殒

世人皆知皇帝不好当,其实皇后也是不容易做的。皇后不仅要母仪天下,还需要处理好三宫六院复杂的妻妾关系,甚至要讨好皇太后。皇家也是寻常家,普通家庭常见的婆媳之争在皇室时有发生,如果碰上了恶婆婆,皇后的结局会更加悲惨,同治皇后便是很好的例子。

才貌双全的皇后

同治皇后阿鲁特氏生于咸丰四年(1854),她的父亲是大清“立国二百数十年满、蒙人试汉文”唯一摘得状元桂冠的旗人崇绮。清廷为了笼络汉族知识分子,一甲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一般都是为汉人所得。因此同治四年(1865)崇绮被钦点为状元时,引起了满朝议论。还是宫众大臣商议“只论文章,何分旗汉”,才确定了他的状元名号。

出生在这么一个书香门第,阿鲁特氏自幼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修养颇高。她容貌俊俏,书法娟秀,左手能写一手好书,美名传遍了满洲和蒙古各部。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已经17岁了,两宫皇太后决定为皇帝选后立妃。

在皇后的人选问题上,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慈安看中了翰林院侍讲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认为她淑慎端庄、知书达理,足以母仪天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帝大了2岁,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员外郎凤秀的女儿富察氏,认为她聪颖俏丽,且出身高贵。据说慈禧选择富察氏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那就是富察氏年轻,阅历浅,易受摆布。

两官太后僵持不下,于是将选择权交给了同治帝。慈禧原以为自己的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谁知同治帝对阿鲁特氏一见倾心,将玉如意递给了她。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氏有了芥蒂。

在慈安和同治帝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屈服。同年二月,两宫太后颁布懿旨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同时,封富察氏为慧妃、知府崇龄之女赫舍里氏为瑜嫔,前任副都统赛尚阿之女阿鲁特氏为峋嫔。

在这几位后宫妃子中,慧妃年龄最小,瑜嫔、峋嫔容貌出色,但皇后蕙质兰心、文采出众,《清宫词》里有一首赞美她的诗。

咏同治皇后

蕙质兰心秀并如花,花钿回忆定情初。殉瑜颜色能倾国,负却宫中左手书。

棒打鸳鸯惊春梦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帝举行大婚典礼,迎娶场面盛况空前。在新婚之夜,据说同治帝还对这位状元之女进行了一番文学上的考察,阿鲁特氏出口成章,对唐诗能够背诵如流,令他愈加爱慕敬重。

阿鲁特氏比同治帝年长,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母性呵护着皇帝,在她的熏染下,同治帝收敛了孩子般的任性,逐渐变得成熟稳重。两人新婚燕尔,恩爱非常,招来了慈禧太后的不满。

慈禧对同治帝立阿鲁特氏为后早已耿耿于怀,为了给皇后下马威,她故意抬高凤秀之女富察氏的地位,在册封妃嫔时,富察氏被封为慧妃,是品级最高的。按照惯例,妃嫔的册封礼与皇后的册立礼同日举行。但在同治帝大婚之日,只有慧妃的册封礼同日举行,瑜嫔、珣嫔的册封礼被安排到1个月以后。

现在看到同治帝与皇后缠绵厮守,恩恩爱爱,对她喜欢的慧妃却不理不睬,守寡多年的慈禧不免生出了几分妒意和恼意。

她派太监监视皇帝皇后的行为举止,并对同治帝下谕:“慧妃贤惠,虽屈居妃位,宜加眷遇。皇后年少,未娴宫中礼节,宜使时时学习。帝毋得辄至中宫,致妨政务。”

这话说得蛮横无理,直截了当地说皇帝常到中宫,便是妨碍了政务,简直是强行将同治帝从阿鲁特氏身边拉走。同治帝不敢违抗太后懿旨,却也不愿违背意愿去亲近他不喜欢的慧妃,于是干脆独居乾清宫。

阿鲁特氏独守空房,对于婆婆的强横,她委曲求全,常常半夜垂泪至天明,但表面上绝不流露出半点不满,对慈禧太后仍是恭敬。但是慈禧对她的反感却丝毫无减,这主要也与阿鲁特氏的性格有关。阿鲁特氏为人不苟言笑,也不善逢迎。

她深受礼教熏陶,端庄正派,有意无意衬托出慈禧的低俗。有一-次,阿鲁特氏陪同慈禧看戏,当台上演到男欢女爱时,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却转头面壁,不愿观看,慈禧劝了多次,阿鲁特氏也不愿回头,这让慈禧非常难堪,对她愈加厌恶。

阿鲁特氏身边的人劝她要讨慈禧欢心,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她却认为对长辈尊敬即可,用不着对慈禧阿谀奉承。亲人对她的处境感到忧心忡忡,阿鲁特氏安慰道,她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门迎人,地位不是轻易可动摇的。清制规定,皇帝大婚时,只有皇后的凤舆才能经过大清门、午门、太和门到坤宁宫“降舆”,其他宫妃只能由神武门]进宫。

探听到皇后此言的太监加油添醋回报给了慈禧,这可惹恼了她。慈禧通过选秀女入宫,从低品级的贵人一步步攀上了权力顶峰,她最大的遗憾是没能从大清门]风风光光进入地入宫。阿鲁特氏的话让慈禧想起了主人公的低微身份,她咬牙切齿,认为阿鲁特氏故意轻视自己,从此有了将阿鲁特氏置于死地的念头。

同治十三年(1874) 十月,同治帝出痘。阿鲁特氏焦急万分,立刻带领六宫供奉“痘花娘娘”,为皇上祈福。十一月,天花出尽,却余毒未清,由于余毒侵入经脉,没多久,同治帝的病情急剧转下,腰部红肿、溃烂以至流脓。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特氏冲破慈禧的阻拦,去看望病重的同治帝,并不顾脏臭,擦拭脓血。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不觉泪流满面,倾诉独居宫中、备受虐待之苦。同治帝强打精神安慰她“你暂且忍耐,总有出头之日。”不料这话被慈禧布置在宫中的耳目听见,立即向慈禧汇报。慈禧勃然大怒,闯入暖阁,拽住阿鲁特氏的头发,一边往外拉,一边痛打,并扬言要杖责皇后。

杖责是惩罚太监和宫女的手段,慈禧此举,分明是要侮辱阿鲁特氏。病床上的同治帝看着这一幕,又惊又怒又急,气急攻心,竟晕了过去,宫内顿时乱成一团,慈禧才未对皇后动刑。惊吓之下,同治帝的病情更严重了几分。

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帝驾崩,终年19岁。14天后,两宫太后发布懿旨,封阿鲁特氏为嘉顺皇后。 光绪元年(1875) 二月二十日,阿鲁特氏逝于储秀宫,年仅22岁,距同治帝驾崩不过75日。对于阿鲁特氏的死因,官方说法是皇后过于悲痛,抑郁于心,乃至抱病而死。这说法含糊不清,有许多可疑之处,阿鲁特氏年纪轻轻,才22岁,平时身体 健康 ,怎么会突然死去于是阿鲁特氏自杀而死的传闻在民间传开,有人说她吞金而死,有人说她吞鸦片而死,也有人说她是服毒而死。

无论哪种死法,都是属于自杀的。同治帝死后,阿鲁特氏在宫中的境况愈加险恶。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帝的堂弟载活(即光绪帝)被拥立为帝。如此一来,她的地位便格外尴尬,既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太后,教她何地自处

据说阿鲁特氏的父亲崇绮曾试探性地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皇后。慈禧冷酷地回答道:“即可随大行皇帝去罢。”意思是让皇后殉葬。崇绮惊得目瞪口呆,但也只能照办。恰巧阿鲁特氏写来一-张字条,询问父亲该怎么办。崇绮忍痛在字条上写了个“死”字。

至于慈禧为何要将阿鲁特氏逼上绝路,民间还有很多说法。有人说阿鲁特氏是郑亲王端华的外孙女,端华是慈禧的政敌,慈禧因而迁恨阿鲁特氏。

也有人说,阿鲁特氏怀了孕,慈禧怕生了皇子,立为新帝,阿鲁特氏成了皇太后,自己就不能垂帘听政了。还有人说,同治帝临死前写了遗诏立储,慈禧为了自己能掌权,私底下烧毁了遗诏,立自己属意的载湉为帝,她担心阿鲁特氏把这一秘密揭发出来,故要将她治死。

死后仍遭劫难

阿鲁特氏死时,同治帝的惠陵刚刚开工修建,所以她和同治帝的梓宫暂安于东 陵的隆福寺。光绪五年(1879) 三月,同治帝、阿鲁特氏(孝哲皇后)人葬惠陵地宫。阿鲁特氏死前遭受虐待,死后也不得安宁。1945年8月,清东陵的几座帝后陵墓被盗,涉及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

惠陵地宫被打开,地宫和帝后棺椁中的随葬物全被盗走。阿鲁特氏身上的衣服被扒光了,值钱的饰物也被不法盗贼夺去,更令人惨不忍睹的是,她的肚子被剖开。 社会 上盛传阿鲁特氏是吞金而死的,盗贼为了取金子,所以残忍地将她的尸体开膛破肚。

关于“同治皇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501.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