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汪曾祺作品(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

汪曾祺作品(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29    点击:  477 次

汪曾祺作品

网上有关“汪曾祺作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汪曾祺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通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一、汪曾祺的生平和作品

汪曾祺,1918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市。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围城》、《生活在别处》、《古都》等。

二、汪曾祺的作品特点

1.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

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他通过描绘乡村、农民、土地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他的小说《古都》就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对人物的精细刻画

汪曾祺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他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他的小说《围城》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物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

3.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散文集《生活在别处》就是一部典型的生活随笔,通过对生活的点滴描写,展现了生活的多彩和真实。

三、如何欣赏汪曾祺的作品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2.深入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

要深入欣赏汪曾祺的作品,最好选择他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如《围城》、《古都》、《生活在别处》等。

3.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要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他的作品和思想。

4.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要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他的作品和思想。

结尾:汪曾祺的作品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通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欣赏汪曾祺的作品,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深入阅读他的代表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

1、汪曾祺的作品有《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

 2、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哪些?

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如下:

1、“花园里是有动有静的。天上的白云,地上的红花;风吹过来,绿叶就会发出声音。春天看苦菜,夏天看葡萄,秋天看各种虫子。”(批注:通过描述花园中的自然景象,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季节的变化,语言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2、“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批注:描绘了旧式的地主家庭,透露出一种古老、保守的氛围,也反映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情感态度。)

3、“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批注:细腻描绘了报春花的颜色和生长环境,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4、“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批注:通过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雨后世界的色彩和细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5、“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批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花园对他的影响。)

6、“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批注:以味道作为记忆的触发点,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同时,对“菖蒲”来源的疑问也增加了句子的层次感。)

7、“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批注:描绘了童年时的游戏和快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8、“在花园里大喊大叫的小孩子都长大了。我们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家。只有我,一直还住在那儿。”(批注: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9、“祖父的手上还有花园。”(批注:祖父是汪曾祺对家乡和过去的象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父的敬爱和怀念。)

10、“花园里是没有阴影的。因为花很多。出入口的门都是开着的。”(批注:通过明亮的描写展现出花园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暗示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人物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县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25年,入读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入读县立第五小学读书。1932年秋,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后战事日紧,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有《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人物评价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

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汪曾祺作品有哪些

  1、汪曾祺的作品有《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等。

 2、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

汪曾祺作品

汪曾祺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人物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着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通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

一、汪曾祺的生平和作品

汪曾祺,1918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市。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围城》、《生活在别处》、《古都》等。

二、汪曾祺的作品特点

1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

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乡土生活的深刻描写,他通过描绘乡村、农民、土地等元素,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他的小说《古都》就是一部典型的乡土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城镇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生活状况。

2对人物的精细刻画

汪曾祺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他通过对人物的精细刻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他的小说《围城》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物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世界。

3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汪曾祺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散文集《生活在别处》就是一部典型的生活随笔,通过对生活的点滴描写,展现了生活的多彩和真实。

三、如何欣赏汪曾祺的作品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和思想。

2深入阅读汪曾祺的代表作品

要深入欣赏汪曾祺的作品,最好选择他的代表作品进行阅读,如《围城》、《古都》、《生活在别处》等。

3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要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这样才能更好地领略他的作品和思想。

4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要欣赏汪曾祺的作品,要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感受他的作品和思想。

结尾:汪曾祺的作品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通过他的笔触,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乡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的力量。欣赏汪曾祺的作品,需要深入了解他的生平和作品背景,深入阅读他的代表作品,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和情感变化。

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

汪曾祺的散文代表作品有:《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汪曾祺文集》。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

在汪曾祺的散文中漫游,感受到的是如水一般温柔、细腻的情感,这股温泉渐渐流人的心田,带着它的温存、安静,然后读者会尝到这份情感带有淡淡的乡愁,还有些许京味的怀念。

汪曾祺的语言魅力:

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中学习文学表达的方式。不但刻意从人民群众的口头吸取营养,还留心街头的各种文字,能从引车卖浆者流的各种启事、告白中感受到口语的芬芳。

在《小说笔谈》中,汪曾祺首先谈语言,而一开始就写下这样一番话:“在西单听见交通安全宣传车播出:‘横穿马路不要低头猛跑’,我觉得这是很好的语言。在一派出所外宣传夏令卫生的墙报上看到一句话:‘残菜剩饭必须回锅见开再吃’,我觉得这也是很好的语言。”

读汪曾祺《受戒》,感受极致诗性世界

汪曾祺是新时期最受文学批评界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受戒》被公认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另类”。

一直以来,对汪曾祺作品的评析过多聚焦于文本意义,主要集中在就作品谈作品,思路不免狭窄。

十年特殊时期刚刚结束, 大多数作家都自觉以文学为坚守社会良知的武器,积极地投入到维护和宣传改革开放的政治路线的社会实践中,以倡导和发扬知识分子现实斗争精神的传统为己任,伤痕文学崛起。

同时中国哲学界重新评价庄子思想,并对魏晋时代的哲学、玄学、佛学产生了深厚的研究兴趣。这些对民族生命意识的追寻也正体现了民族潜在的意愿。

十年特殊时期的专制残暴地破坏了正常的社会价值观念和文化秩序,整个民族的生存方式遇到了极大的危机,作为民族社会代言人的作家及知识精英们开始寻求个性意识和个性风骨。

汪曾祺正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创作了小说《受戒》,如果说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受戒》反映的正是作家汪曾祺对个体对生命的体验,表达了他对人的生命、生活意义的叩问。

汪曾祺在《受戒》的末尾写道: 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看似对梦境的回忆,实质是作家的艺术体验的再现。

汪曾祺在《受戒》中表现出一种恬淡和谐的生活,表达对生命欢乐的追求。

在他所营造的审美王国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同时又有一种超功利的超道德规范的明净美。

可以说,《受戒》中自然纯朴的民俗世界实际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的一种审美表达,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走向。

作家的这种文化走向同时又作为一种艺术创造的内驱力。正是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使得汪曾祺在新时期的文学创作迥然不同于其他作家。

汪曾祺出身江苏高邮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父功名在身,父亲身上散漫着文人雅士之风和家乡纯朴的风俗人情,这些都深深积淀在他的心灵深处。对童年的生活的记忆是那么根深蒂固。

汪曾祺在《受戒》末尾写道:写于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如果真是如此,我们不能忽略,那年已是汪曾祺在家乡生活的第十八年了。童年记忆往往包孕着最深厚最丰富的人生真味。在作家本身看来,它是一种体验。进入艺术创作的童年经验作为个体的一种本真的生命体验超越了现实世俗的干扰,是对经历本身所作的天然、纯真、直观的把握,因而这种体验最接近于人的本性,是最真实天然的,也是最具有普遍人生意义的。

于汪曾祺成年之后经历的坎坷,使得 作家一方面以成熟深刻的眼光看待生活,能够洞穿生活的底蕴和生命的本质,一方面又使得作家以儿童般的天真的陌生的非理性的眼光看待生活,充分把生活的诗性光辉放射出来。

可以说,汪曾祺是以一个沧桑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所处的世界,他对人生感受到的焦虑、恐惧并不像伤痕文学作家那样在作品中凸现出来,而是转而采用一种和谐平淡的面目呈现。他越是在作品中呈现出这种平淡和谐、桃花源式的人生社会,就越表现出他内心骚动的悲剧意识和对现实的忧患感。

成人之后的坎坷经历,使作者早年储存于记忆中的田园牧歌式的和谐温馨、明亮净美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但是作家本人又不愿看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和悲剧性,这就使得作家产生了一种缺失性体验。

这种缺失性体验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在人生经历中形成的体验。人体为了克服这种缺失感而主观上又想求得满足,就会调动各种心智力量去满足自己。作为艺术创作的写作,正是作家弥补缺失、消解缺失的最佳途径。

汪曾祺有很重的缺失感。他经历十年文革使得他对所经历的现实有沉重的悲凉感。他的作品《复仇》《落魄》等等都沉重地表达着一种浓郁的人生痛苦。

正是因为这种现实生活的失意,使得作家强烈的欲望无法满足,处于严重的缺失状态之中,使得作家往往会将心中欲求所形成的意象幻化到某一现实对象上去,只不过这一现实对象在汪曾祺笔下变成了对童年经验的一种艺术体验生成。

童年经验作为一种原欲,得不到满足,受压抑,作家形成自我的焦虑。为了逃避焦虑的煎熬,就得寻找替代性或补偿性的满足,作家只有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去升华。弗洛伊德说:

汪曾祺《受戒》所营造出的 诗性世界,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失落感的极致美的生活,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失落感的幻化。 《受戒》中的明海、小英子,包括其他和尚、当地百姓不受清规的约束,人性质朴。虽为凡夫俗子却也没有世故圆滑,恶意虚伪,人与人之间洋溢着朴素自然的爱意。

我们可以说,汪曾祺对现实的痛苦和失意在其童年的经验中得到一种解脱。他觉得人性应回归到自由和谐,社会应回归到理想美的状态。正如汪曾祺曾说: “我的感怀寄托是和当前的社会政治背景息息相关。”

作家的缺失性体验除了首先是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体验外,另一方面,他们自身的缺失性体验往往又进而变为对更为普遍的缺失的体验。他们因自身的缺失性使其进而感到社会的缺失,人类的缺失。换句话说,作家要超越自身的缺失进而能够且应该感悟到整个社会、民族和一种普遍性的缺失。

总是对时代社会的发展走向,保持着一份常人缺少的清醒和洞察。他们对自己所处的时代有敏锐的感受和呼应,他们通过自己的反省来思考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席勒将艺术生成归结为“审美王国”的生成。

作家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最终是要建立“审美王国”。

在“审美王国”中,人们卸下了身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枷锁,摆脱了一切无论是身体的还是道德权力的强制力量;而在世俗的“伦理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权力、道德权力相对峙,人的意志受到压制,人性受到摧残。

《受戒》中的生活是一种人既不需要对他人负责任尽义务,也不需要逃避社会,而是向生活敞开生命之门的世界。

在汪曾祺的创作中,童年记忆成为他创作这部小说完成艺术体验的内驱力。这种丰富体验也极大地激活了汪曾祺的创作能量,显然汪曾祺要借助这些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从艺术美学来看,这实际是在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因为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却有助于改变能够改变世界的男男女女的意识和内驱力。

小说中明海和小英子之间的原始情爱并不具有惊世骇俗令人心情激荡的力度,但却会使人在心灵深处持久地颤动,《受戒》的艺术实践,实现了人按照属人的方式开始人格的最终完成。

它体现了作者因自我的缺失感而寻找一种回归感,汪曾祺由缺失性体验进而转入到归依体验。 归依体验是作家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要达到神圣境界。

一种在结束无意义生活之后,重新获得生活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这种归依体验,往往是饱经风霜之后才能找到的,从而使作家这一个体的人回归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汪曾祺的归依体验表现为向个体童年时代的归依。从汪曾祺的创作历程来看,他的童年归依是主动的。他也曾说:

这种信念驱使着他在艺术生活中自觉地追求一种理想的社会、理想的人格。从人格角度上说,他的意识定向于内部主观世界。而这种主观世界与作家本人的童年经历、早期经验保持着有力的联系。

实际上,任何艺术体验都有其原初的深层的不可见的原型。就汪曾祺而言,这一原型最深最远的表现为道家的“太古”,最近的为自己的童年。由此我们可以说,汪曾祺的创作是主动归依童年。

这也使得汪曾祺的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而且取得了很高的美学意义和社会教育意义。

而对于作家本人而言,他 回归了个人,人类的精神家园,心灵有了归属感,而且实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道德感。

通过这种心理阐释,我们或许会更清楚地认识到汪曾祺的《受戒》作为另类在当代文学史中的价值。

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

从汪曾祺的作品里摘抄好句十批注如下:

1、“花园里是有动有静的。天上的白云,地上的红花;风吹过来,绿叶就会发出声音。春天看苦菜,夏天看葡萄,秋天看各种虫子。”(批注:通过描述花园中的自然景象,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季节的变化,语言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2、“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批注:描绘了旧式的地主家庭,透露出一种古老、保守的氛围,也反映出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情感态度。)

3、“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至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批注:细腻描绘了报春花的颜色和生长环境,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4、“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批注:通过形象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雨后世界的色彩和细节,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5、“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批注: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暗示了花园对他的影响。)

6、“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批注:以味道作为记忆的触发点,表现了作者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同时,对“菖蒲”来源的疑问也增加了句子的层次感。)

7、“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甚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批注:描绘了童年时的游戏和快乐,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理解。)

8、“在花园里大喊大叫的小孩子都长大了。我们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家。只有我,一直还住在那儿。”(批注: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9、“祖父的手上还有花园。”(批注:祖父是汪曾祺对家乡和过去的象征,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祖父的敬爱和怀念。)

10、“花园里是没有阴影的。因为花很多。出入口的门都是开着的。”(批注:通过明亮的描写展现出花园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暗示出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汪曾祺人物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县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1925年,入读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1926年秋,入读县立第五小学读书。1932年秋,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1935年秋,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南菁中学读高中。

1937年,日本人占领了江南,江北告急,辗转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以及盐城临时中学。后战事日紧,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在小说《受戒》里描写过这个小庵。

关于“汪曾祺作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zhishi/1288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