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知识--->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增广贤文》好文(收藏四))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增广贤文》好文(收藏四))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知识     发布时间:  2024-04-04    点击:  344 次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

网上有关“文言文《问说》的翻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增广贤文》好文(收藏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增广贤文》好文(收藏四)

人的思维模式,属于信念的范畴,而信念是可以改变的。

这个改变在于我们自身的选择。是选择成长改变,还是选择仍守在一个旧有的自我世界里故步自封。选择权在我们的手里,就像我们选择过怎样的生活。仅仅只是我们的一个选择。

任何一个人想要成长,这个成长的路径,则是需要通过学习,用新的思维模式更新固有的旧模式。

“我不会将世界两分成弱和强,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杰出的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

因此,只要你愿意学习,无论此时的你是怎样的让自己不满意,或者从事如何令自己不如意的工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改变思维模式,使得自己工作、生活得更好。

要了解自己,先从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开始。

我们的思维模式可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是不会为自己和别人设限。持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培养,虽然我们每个人先天资质、天赋、才能以及性格不同,但都可以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来改变。

由此,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一个人成为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的“好学者”。相反,固定型思维模式又是怎样让人成为“不好学者”呢?我们一起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人喜欢选择“安全”,改变就是“不安全”

固定型思维模式就是顺从“人喜欢选择安全”的习惯性,害怕打破眼前的平衡。因为失衡意味着要调整和改变。

许多人喜欢习惯成自然地待在一个被自己所熟悉的,守旧的,认为是安全的世界里。哪怕这个陈旧的模式,已经漏洞百出,但因为它曾经给过自己所谓的安全感后,我们还相信原来旧有的模式一直保护着我们不受外界的侵扰和伤害,而不选择重新面对和改变。

误区二:改变意味着否定自己

人不仅喜欢自己是最优秀,最棒的,得到众人的赏识。而且更喜欢自己是无可挑剔,完美无缺。这样的理想没有错。

但也因为“完美无缺”,导致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并不愿意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他们甚至为了短时间内,让别人认为他们是聪明,是完美无缺的,就失去自我改变的意愿。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看来,“改变”似乎是对以往的那个自己的否定。

误区三:“成功”才是王道,没时间慢慢成长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看重对与错,成与败,抱有结果论。比如,他们觉得只有成功,自己才能变成一个被别人看见,被别人重视的人。

所以,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总有一种紧迫感,想要快速成功。他们害怕不成功的人生。

成长是一个过程,有时很漫长。然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慢慢成长”,这是一种奢侈的想法。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里,我们经常看见原来某些方面不太理想的人,但到后来,他们可能不仅在不足的方面得到提升,甚至成为曾经不擅长领域的能手或专家。这也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的“好学”和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的“不好学”之间的差异。

“我不行”,它是完美无缺,还是不断进取?!就看你抱持着怎样的思维,怎样的信念。对吗?!

孔子的治学态度

《增广贤文》四: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贞妇爱色,纳之以礼。

解释君子也喜爱钱财,但都是从正当途径得来的。守本分的妇女也喜欢打扮,但要符合礼义规范。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解释做好事会有好的报应,干坏事也会有坏的报应。不是不报应,只是时间还没到。

万恶*为首,百行孝当先。

解释各种罪恶之中以*乱为首,各种行为当中以孝道为先。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还能干什么事情。

一人道虚,千人传实。

解释一个人说出来的假话,经过很多人传来传去也就变成真事了。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若争小可,便失大道。

解释要想办好一件事,必须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在一些小事上斤斤计较,便会失去更大的东西。

家中不和邻里欺,邻里不和说是非。

解释家庭不和睦连邻里都会欺负你,邻里之间不友好就会经常发生口角。

年年防饥,夜夜防盗。

解释每年都要防备闹饥荒,每天夜里都要提防盗贼。

好学者如禾如稻,不好学者如蒿如草。

解释爱好学习的人如同禾苗稻谷一样都是有用的,不爱学习的人则像蒿草一样没有什么用处,只配当柴火来烧。

遇饮酒时须饮酒,得高歌处且高歌。

解释碰到饮酒的机会就敞开大喝一场,有唱歌的机会就放开喉咙高歌一曲。

因风吹火,用力不多。

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

解释借着风力吹火,无须用太大力气。没有渔翁引导,怎能经风浪开眼界。

无求到处人情好,不饮任他酒价高。

解释不随便求助于人,人际关系自然就会好,不喝酒,任凭他酒价再高也无所谓。

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

解释知道的事情少烦恼自然也会少,认识的人多招惹的是非也会多。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

解释人世间的好话全让书本给说尽了,天下的名山大半被寺庙所占据了。上山不怕伤害人的老虎,就怕人际关系中那些两面三刀的阴险小人。

强中更有强中手,恶人终受恶人磨。

解释强者上面还有更强的人,坏人自会有更坏的人来对付他。

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在着衣多。

解释善于使用的人不在于家里有多少财富,风流的人不在于穿很多华丽的衣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解释光阴流逝就像飞箭,日月变更如同穿梭。时机好,不如地理条件好;地理条件好,不如与别人相互团结好。

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解释黄金算不上宝贵,只有平安快乐的生活才是最珍贵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解释世间一切行业都是低下的,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最高贵的。

为善最乐,为恶难逃。

解释经常做好事使人快乐,一旦做坏事罪责难逃。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不信但看檐前水,点点滴滴旧窝池。

解释小羊跪着吃奶以报答母亲的恩情,小乌鸦有对老乌鸦反哺的情义。孝顺的人生的孩子也孝顺,不顺从的人生的孩子也是逆子。不信就看屋檐流下的水,一点一滴都流在以前的坑里。

隐恶扬善,执其两端。

解释不说别人的坏处,多说别人的好处,要记住这两点。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解释妻子贤惠,丈夫的灾祸就很少;儿子孝顺,父亲的心地就很宽畅。

人生知足何时足,到老偷闲且自闲。

但有绿杨堪系马,处处有路通长安。

解释人生没有满足的时候,何不在年老时忙里偷闲颐养天年。只要有绿树就能拴住马,到处有路可通往长安。

既坠釜甑,反顾何益?

已覆之水,收之实难。

解释瓦罐已经掉在地上打碎了,再回头看还有什么意义呢?已经泼在地上的水,再收起来实在太难。

见者易,学者难。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解释在旁边看别人做觉得很容易,一旦真正学起来就感觉很难。不要把轻易得到的东西,看得很平常。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解释用心算计别人反而时时出错,退一步考虑事情路子就会很宽。

道路各别,养家一般。

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解释每个人所走的道路虽不一样,但目的都是养家糊口。由俭朴到奢侈很容易,由奢侈再回到俭朴就难了。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弹。

解释知心的话只能说给知心人来听,不是知心人就不要和他谈。

点石化为金,人心犹未足。

解释就是点石成金,人的欲望还是无法满足。

信了肚,卖了屋。

解释整天吃香的、喝辣的,即便卖了房子也满足不了。

谁人不爱子孙贤,谁人不爱千钟粟,奈五行,不是这般题目。

解释谁不喜欢自己的后代有出息,谁不希望家里藏有大量的粮米,可是“仁、义、礼、智、信”这五行中并不包括这些。

莫把真心空计较,儿孙自有儿孙福。

解释别为子孙们的前途枉费心机,他们自有他们的福气。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上最难得者兄弟。

解释天下没有不好的父母,世上最难得的是骨肉兄弟。

与人不和,劝人养鹅;

与人不睦,劝人架屋。

解释与人合不来,就劝人家养鹅;跟人不和睦,就劝人重新造屋。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

解释只要多做好事就行了,别问自己的前程如何。不与僧人道士交往,就是好人。

河狭水紧,人急智生。

明知山有虎,莫向虎山行。

解释河道窄了水流自然就急,人处在危急时刻自然会想出办法来。既然知道山中有猛虎,就不要再上山了。

路不铲不平,事不为不成;

人不劝不善,钟不敲不鸣。

解释道路不铲不修就不会平坦,事情如果不去做就不会成功;人不劝导不会学好,就像钟不敲打不会响一样。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

解释没钱的时候才想到戒酒,年纪老了才开始读经书,这时候已经晚了。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

解释把七层宝塔的灯都点亮,不如在黑暗处点亮一盏灯。

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

解释堂上二老双亲就是活菩萨,何必非要远去灵山朝拜释迦。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解释凡事奉劝人们不要欺瞒别人,一举一动神灵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解释要留下适当的田地,供给子孙们耕种,以自食其力。要熄灭心头的怒火,点亮佛前的青灯。

惺惺常不足,蒙蒙作公卿。

解释聪明能干的人常常不如意,稀里糊涂的人竟然做了高官。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兄弟相害,不如友生。

解释众多的星星再耀眼,也比不上一个月亮明亮。兄弟间若互相残害,还不如同学朋友。

合理可作,小利莫争。

解释合情合理的事可以做,蝇头小利就不要去争夺了。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解释牡丹花虽好但只能供观赏,枣花虽小却能结出果实。

欺老莫欺少,欺少心不明。

解释宁可欺负大人,不要欺负小孩子,欺负小孩子是不明事理。

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

解释按照农时来种植收获庄稼,吃饱穿暖时别忘了感谢苍天。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

不忍不耐,小事成大。

解释凡事要冷静,能忍耐就忍耐;不能忍耐就会把小事弄成大事。

相论逞英豪,家计渐渐消。

解释彼此间高谈阔论,相互逞能,家道也将逐渐衰落下去。

贤妇令夫贵,恶妇令夫败。

解释贤惠的妻子能使丈夫变得荣华富贵,不贤惠的妻子将使丈夫一败涂地。

一人有庆,兆民咸赖。

解释一个人做出了善绩,许多人都会对他有所依赖。

人老心不老,人穷志不穷。

解释人老了但壮心不能老,人虽穷但志气不能穷。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解释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花不可能常开不败。

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解释杀人有时可以宽恕,伤情害理却让人难以容忍。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座上客常满,杯中酒不空。

解释一夜之间暴富起来,会不知道如何享用;一下子贫穷下来,过去的优裕生活方式也很难改变。家中经常宾朋满座,杯中的酒从没有空过。

屋漏更遭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

解释屋子本来就漏,却又遭到连夜大雨;行船本就困难,偏又碰上迎头风。

笋因落箨方成竹,鱼为奔波始化龙。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眼又是白头翁。

解释笋因为不断掉皮才成为竹子,鱼只有长途奔波后才能变成龙。还记得小时候一起骑竹马的情景,现在相看都已成白发老翁。

古今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

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到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都会感到愉快的事。学习‘为人’以及学习知识技能而实践之,当有益于人、于世、于己,于是中心悦之,一种有所收获的成长快乐。一个人修养达到这种境界,则能感受到学习的愉悦;达不到这种境界,学习就会变成一件相当痛苦的事。所以,这是最起码的境界。进入不了这种境界,所谓学习就无从谈起。《论语》首章首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还反复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种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普遍意识或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或民族性格。”换言之,孔子所说治学的第一境界,数千年来已经为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成为治学者的一种共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到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过去许多人只从字面上理解,把这句话作为热情好客的口头禅,其实只是看到其表象。“朋”的本义,是“以劝善规过为先”的人。方苞《与翁止园书》云:“仆又闻古人之有朋友,其患难而相急,通显而相致,皆末务也。察其本义,盖以劝善规过为先。”朋友从远方来,“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既说明孔子当时影响巨大,同时也说明孔子对知己的渴求和对批评的渴望。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他人批评,“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他提倡“朋友切切、偲偲”;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可见他盼望诤友,欢迎批评。能不能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是自己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就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其实就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成为一个大学问家,决不会一天到晚去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升官发财,揣摩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决不会一时一刻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叹寂寞难受。而学问一旦成为名缰利锁,成为飞黄腾达的敲门砖,既是对治学的亵渎,更是治学者自己的耻辱。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才是治学的最高境界。

1、富贵必从勤苦得。——杜甫

2、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陈遇

6、天才出于勤奋。——高尔基

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8、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9、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0、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葛洪

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朱舜水

12、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3、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4、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15、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16、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1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20、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2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2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2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4、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5、业精于勤。毁于随;行成于思,荒于嬉。——韩愈

26、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李嘉图

27、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8、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9、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30、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

31、我身上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高尔基

32、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33、金钱宝贵,生命更宝贵,时间最宝贵。——苏活诺夫

3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是有的。——鲁迅

3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7、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恩格斯

38、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39、千万不要做个只会成天抱怨的懒人。——麦尔顿

40、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41、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

42、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43、凡事勤则易,凡事惰则难。——富兰克林

44、勤奋是步入胜利之门的通行证。——佚名

45、休息休息,脑子生锈。——德国谚语

46、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郭沫若

47、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48、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49、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爱迪生

5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况

5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52、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53、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歌德

54、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5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6、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高尔基

57、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

58、勤奋工作,努力学习,让青春更加光彩。——王光美

59、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胜利。——莫扎特

60、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 克

61、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62、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63、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64、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65、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66、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67、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佚名

68、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6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70、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吴晗

71、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泰戈尔

72、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73、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74、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75、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柏拉图

76、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蔡尚思

77、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盖亚斯

78、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79、学习上做一眼勤、手勤、脑勤,就可以成为有学问的人。 ——吴晗

80、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名人勤学好问的名言

■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约?贝勒斯

■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陶行知

■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 根

■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浜投痰纳嗤贰?弗莱格

■ 重复是学习之母。 狄慈根

■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B.V

■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 追踪着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

■ 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

■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

■ 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 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 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

■ 有志的人战天斗地,无志的人怨天恨地

■ 天才是由于对事业的热爱感而发展起来的,简直可以说天才

■ 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

■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勤学好问的名言 勤学好问是成功之母

在古代很多人都是很勤奋好问的,好学的,挑灯夜战,这是现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的学习精神。下面要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勤学好问的名言 勤学好问是成功之母,一起来看下吧!

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3、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4、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6、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7、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

8、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富兰克林,美国政治家、科学家

9、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10、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11、三思而后行。《论语》

12、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1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陈廷焯

1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6、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17、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1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笛卡儿

20、学不可以已。《荀子》

21、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 洛 克

2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2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25、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增广贤文》

26、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阿卜日法拉兹

2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乌申斯基

28、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2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以上就是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 勤学好问是成功之母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帮助。

勤学好问名言大全

勤学好问名言大全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6、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7、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8、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利希顿堡

9、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0、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1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12、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

13、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颧雀楼》

16、注释: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汉族,并州(山西太原)人。

17、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向人前满自夸。--《警世通言》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19、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

20、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2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4、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荀子》

25、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26、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



翻译文言文《问说》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之:主谓间,不译)学习必然要好问,提问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的话,就不能提出疑问,不提出疑问的话,就不能拓广自己的学识。好学但是不勤于问问题,并非真的好学习的人。(他们)能明白些道理,有的就不达世故;能识大体,有的就不知道事情的细节。除了询问外,又怎么来解决(问题)呢 ?

《问说》

1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句末疑问语气词。 决,解决。

问焉以破其疑 焉: 于之。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2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3赞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4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问,不“问”就不能扩大知识面。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但有的人却不能在实际中应用,懂得了那些大的道理,但有的人却不能了解其中的细节,(对于这些问题)放弃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用来破除那疑问,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恩,一点点弄出来的,手都疼啦~

还有啊童鞋,话说乃这个是作业么?汗~

关于“文言文《问说》的翻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jndzxx.com//zhishi/10643.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