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一只蚕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一只蚕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5-15    点击:  330 次

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网上有关“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只蚕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蝉的生长周期

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成虫这三个阶段。雌蝉在产卵时,将像针一样的产卵器插到树皮里,一般是直接插进树的嫩枝。每个嫩枝里要产100多个卵。由于蝉的产卵破坏了树枝的汁液供应,这段嫩枝可能很快就干枯掉在地上了。然后,卵孵化出的若虫就从树枝里钻出来,钻进地下,找到附近的树根,一门心思开始吸食树根的汁液。

蝉的生命周期有1年,4年,12年,13年,17年等等,这是因地域与种类不同而不同的,譬如北美的是17年蝉,南美的却是13年蝉。

二、蝉的习性

蝉一般3~4年繁殖1代,以卵和若虫在树枝木质部和土壤中越冬。老熟后的若虫于6~7月间出土羽化。其出土的时间常在晚上8时至早晨6时左右,以夜间9~10时为出土高峰时段。

若虫在出土之后即爬到附近的树上羽化,完成羽化需2小时左右。成虫出壳时,翅脉为绿色,身体为淡红色。以后,翅膀逐渐舒展开来,翅脉和体色都逐渐变深,在黎明之前逐渐向树上爬去。

成虫羽化后,先要刺吸植物的汁液,补充营养,然后开始鸣叫,叫的目的是吸引雌蝉。

雄蝉一般在气温20度以上开始鸣叫,当气温达到26度以上时,许多雄蝉就一起鸣叫起来,称为群鸣。当气温达30度以上时,这些雄蝉不仅鸣叫时间长,而且次数也更多,声音也叫得更响。

此鸣蝉有一定的群居性和群迁性,上午8~11时,成群由大树向小树迁移;到了晚上6~8小时,它们又成群地由小树向大树迁移。

成虫的飞翔能力较强,但一般只作短距离迁飞。若摇动树干,它在夜间有一定的趋光性和趋火性,如没有外力去摇动树干,则其趋光性和趋光性并不明显。

成虫的寿命为45~60天。此虫在不同时期,雌雄的比例很不平衡,在羽化的初期,雄虫比雌虫多6~7倍,但到羽化盛期,雌雄的数量趋于相等,而到了羽化的末期,则变为雌多雄少,而且雌虫要比雄虫多6~7倍。

雌雄交尾以后,雌蝉把卵产在植物枝条中,造成枝条枯死。卵在枯枝中到翌年6~7月间孵化落入土中,在地下生活3~4年,每年6~9月间蜕皮1次。

若虫在地下的深度一般在2~30厘米之间或更深。幼龄若虫多附着在侧根或须根上,而大龄若虫则多附着在较粗的根上。

若虫在地下生活期间,地面上都留有一个米粒大小的通气小洞孔,若虫就生活在其中

一只蚕一生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蝉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蛰伏在地下,夏天破土而出后,只有短短1~2周寿命,这就是蝉的一生,看似凄凉,实际上这是蝉进化出来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

每逢夏日,农村的小伙伴就能听到清脆入耳的蝉声,蝉又名“知了”,雄蝉在白天鸣叫是为了吸引异性,天黑之后就会停止鸣叫,所谓暮蝉声尽落斜阳。

蝉的一生

破土

蝉的幼虫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地下,待夏日烈阳高照,气候温暖之时,幼蝉就会破土而出,爬上树枝。

金蝉脱壳

爬上树枝的蝉会找一个合适的位置,然后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脱变,外壳慢慢裂开,新的身体从外壳中钻出来,这个过程会持续数小时的时间,此时蝉的翅膀非常软,身体也十分虚弱,这时候最容易受到天敌的攻击,所以绝大部分蝉会选在晚上进行脱变,到第二天早上就能正常行动和飞行。

刚脱变的蝉翅膀是蜷缩起来的,无法飞行,此时蝉会把体液加压注入翅膀之中,使得翅膀逐渐展开,期间不能受到任何打扰,否则有可能导致终身不能飞行,待翅膀完全展开后再收回体液,然后翅膀逐渐变硬,也变得更加轻盈,蝉的身体也逐渐从白色变黑,饿了就把长长的口器刺入植物吸取汁液。

蝉鸣

雄蝉腹部有个特殊的鼓膜,振动时能发出尖锐响亮的叫声,蝉是自然界中出了名的“歌唱家”,小小的身体,却能发出巨大鸣声,一般的蝉叫声可达70分贝,少部分蝉的叫声可以达到100分贝,甚至超过了一般小车的鸣笛声(大约90分贝)。

雌蝉没有鼓膜无法鸣叫,雄蝉鸣叫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雌蝉,虽然雄蝉的叫声非常容易被天敌发现,但是雄蝉为了交配也是没有办法的,而且它们剩下的寿命也只有1~2周。

交配

成功吸引到雌蝉后就是重要的交配环节,整个交配过程需要1~4个小时,雄蝉在交配后就会慢慢死去。

产卵

雌蝉有一个能刺穿树皮的产卵器,在完成受精之后,会用产卵器在树枝上打孔,用于放置蝉卵,每只雌蝉一生可产卵200~800枚,一般雌蝉会在每个树枝上打几十个孔,每个空放置十几枚卵,蝉卵的孵化需要7~20天的时间,并且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光照,所以蝉只在夏天交配产卵,产卵后的雌蝉也会慢慢死去。

钻地

蝉卵孵化后的幼虫可以直接吸食树枝的汁液,由于蝉的卵比较集中,小一点的树枝可能就会因此枯萎掉,到了初秋之后,幼虫从树枝中爬出来,落到地上后钻入泥土中,从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地下生活,并且依靠吸食植物根系的汁液为生,外面天气越冷,幼虫钻得越深。

地下生活

我国境内的蝉在地下生活时间一般为2~5年,期间会经过多次脱皮,然后选择合适的时候在夏天破土而从,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巧妙利用质数

全世界有2000多种蝉,它们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大不相同,有1~5年的,也有7、11、13、17年蝉,在长期的进化中,有些蝉选择地下蛰伏年份为质数,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和其他种类的蝉在同一年破土争夺资源,二来可以有效躲避天敌集中繁殖带来的攻击。

原理也很好理解,比如某种天敌频繁出现的周期是一年,那么一年蝉每年夏天都会遭遇大规模的天敌,二年蝉由于间隔了一年,那么这个天敌在间隔年份就会因为食物缺乏导致种群数量下降,于是二年蝉在下一年就会具有生存优势。

可是天敌也会进化,于是蝉只能延长出土时间,最终使用质数的蝉遇到大规模天敌的概率最低,于是就出现了十三年蝉,十七年蝉等等,这样蝉在某年集中爆发,而该年天敌的数量又跟不上,于是蝉的种群规模就会越来越大。

在北美洲就有一种十七年蝉,利用质数年份间隔有效躲避了天敌,形成超大规模的种群,比如1987年和2004年就是十七年蝉泛滥的一年,最多的时候每平方米有高达300多只蝉,据估计,待下一次十七年蝉出现的时候(2021年),将有数百亿只蝉集中破土而出。

生存的意义

有人会觉得,蝉在地下蛰伏几年甚至十几年,出土后也就只有十几天的寿命,这样的生命有意义吗?

在人类看来,为了躲避天敌,这样的生存方式却是有些凄凉,但是大自然中生命的意义在于种族的繁衍,蝉的这种生存方式有效扩大了它们的种群,比绝大部分昆虫的生存方式都有效,可以说是进化中的一枝独秀,这对它们种族来说意义非凡,这就足够了。

有人说,蝉的一生四年在地下度过,出来七天就死,是不是一生都很悲惨?

如果一切都是从人类的角度去看,估计每个动物都是奇怪的(吃便便的那么多)。

对于一只昆虫来说,蝉算是比较长寿的,老话总说:蜉蝣,朝生暮死。

而蝉一般都能活个几年,三年五年,有的甚至能活13年17年。

它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章节,地上和地下。

看似一到夏天叽叽喳喳的,实际上它的一生是非常低调的,一生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地下生活,根据寿命的不同,它们待在地下的时间也不同,三五年,又或者十几年,种类不同,时间也不同。

而真正到地上的日子,寥寥无几,也就几天,一般不会超过15天。

因此一开头提到的,蝉地下四年,出来七天的说法,也不准确,通常待在土里的时间都是3、5、13、17这样的质数,原因可能是为了避免和别的蝉类一起出土,争夺资源。

地下几年,地上几天的一生

众所周知,一到夏天,蝉就会叫个不停,不是因为无聊才这么做,这一切是为了找到伴侣,而且时间很紧迫,

对于动物来说,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繁衍后代,在地上短暂的生命中,寻找伴侣,完成繁殖,是它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唯一的目的。

蝉叫和煽动翅膀都是吸引异性的行为。

完成交配后,雌蝉会在树枝上钻孔,并将卵产在里面,之后的成年蝉,任务就已经完成了,静静面对死亡。

而树枝里的卵,靠吸食树枝汁液为生,继续发育。雌蝉一次会在一根树枝上打上几百个小孔,用来安置自己的孩子,到了初秋,带卵的树枝会因枯死或风吹掉落地面。

此时的卵在汁液的喂养下,已经发育成若虫,跟随树枝落地后,便钻进土里,继续发育。

若虫靠着植物的根系汁液存活,就这样,在地下生活好几年。蝉的一生要经历5次蜕皮,4次是在地下,最后1次是在地上。前4次蜕变完成后,就会爬到地面,完成第五次蜕皮,长成成虫。

一般来说,蝉都是夏季雨后钻出地面的,这个时候土壤比较湿润松散,适合破土而出。成虫一到地面,就开始了自己的繁殖大计,毕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为什么蝉有这么不合理的人生安排?

显然也只是从人类角度看不合理,从蝉的角度来说,这可能是它经过一代一代琢磨出来的,最好的生存方案。

作为昆虫,要经历5次蜕变,可见在蜕变之前,它是非常弱小的,若一开始就生活在地面,危险太多,可能还没长到成虫,就被吃掉了。

不光是别的动物要吃蝉,我们人类也总是馋这一口,一到夏天就会捕蝉,然后油炸着吃。

在地下,有吃有喝,天敌又少,总比地上安全,而且还能安稳度过寒冷的冬天。

被真菌利用的人生

蝉这样的人生设定,非常奇特,但有的生物,就利用这样奇特的生活方式,偷偷完成自己的繁殖大计。

有一种寄生真菌,在蝉出土前,就会感染蝉。

被感染后的蝉,生活照旧,行为也和正常的一样,只不过一周后,它的腹部就会腐蚀掉落,取而代之的是真菌自己的**孢子,伪装成腹部。

此时的蝉并没有死,带着不属于自己的“假腹部”到处飞行,寻找伴侣。

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繁殖,而真菌的目的也只有一个,借着蝉的繁殖传播。

在真菌的控制下,蝉变得不太正常。雄蝉甚至会做出超越性别的行为,吸引同样是雄性的蝉,即使没有腹部,繁殖也不会停,只为了能将真菌传播出去。

最后

看起来,蝉的一生非常悲惨,才看到这个世界几天,就要面对死亡,在这仅有的快活时光里,还要被真菌寄生,惨上加惨。

但不管怎么说,这就是它生存的一种方式。

大自然是需要各种生物相互配合才能稳步发展的,蝉是其中一环,真菌和人也都是其中一环,一环扣一环。

对于蝉的一生,我只能说每一种生物都有它生存的法则,而它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习性,最起码证明在当下的环境中,这种生存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让种群不灭绝。其次,蝉的寿命并不是只有四年,不同的蝉寿命有着较大的区别,有的仅能活2-3年,有的甚至能活17年。而且蝉在出土后,并不是只能活七天,也是因蝉而异。

蝉的一生

炎热的夏季已经到来,用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听到蝉欢快的叫声了。许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蝉比较的吵人,尤其是在困倦的午后。其实,你有没有发现,近些年蝉声已经越来越小了,也越来越少了。至于减少的原因,与大多数野生动物减少一样,都是人为的。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吃金蝉的习惯,有的地方甚至连脱了壳的蝉也不放过,这造成了蝉数量的急剧下降。当然,除了人为因素外,蝉的成活率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蝉的繁殖

蝉是一种卵生动物,由于成虫后,蝉都是在树上活动的,它们平时靠吸食树的汁液存活。由于其成虫之后,存活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天),所以,它们成虫后,雄性金蝉就开始“一展歌喉”,用的就是腹部的鼓膜震动,目的则是吸引异性,赶紧繁殖,当然雌性是没有鼓膜的,因此,雌性金蝉不会叫。

受精后的雌性金蝉会立即产卵,而产卵的地点就是树枝。雌性蝉有着尖刺一样的产卵器,当受精后,它会用自己的产卵器将树枝上打上小孔,然后将卵排进去。由于一只蝉就可以排300-500枚卵,所以它需要在树枝上打上多个小孔。于是,卵生树枝死。

蝉卵在树枝内靠树枝的汁液保持相对的湿度和温度,一直会待到初秋。初秋,卵发育成为幼虫(体型非常的小),幼虫出孔,被风吹落地面,此时,幼虫会钻入土中。当然,如果干旱使地面非常结实,初生的幼虫是无法钻入地面的,这样就会造成幼虫的死亡。

钻入土中之后,幼虫开始靠植物根系的汁液发育,秋去冬来,天气转冷,此时的幼虫会钻入更深的土壤中躲避寒冬,而此时它们食物相对匮乏。到了开春,它们继续钻入浅层土壤中,吸食植物根部的汁液,继续发育。

如此往复,在2-5年(一般情况下)的时间里,它们经过4次蜕皮,终于可以出土了。在夏季的雨后的傍晚,是蝉出土最集中的时间段。这样的好处,一个是从土里钻出来比较容易,一个是它们蜕皮需要湿润的环境。出土后的蝉本能的找到大树,开始爬,爬到离地面有段距离后,它们会有1-2个小时的蜕皮时间,从壳里出来后,蝉全身呈白色,较软,它们需要整个后半夜来吸食树干中的汁液让自己完全成虫。

因此,在蝉的一生中,它们无法左右很多不利于自己的因素,比如干旱、天敌(包括人)、食物等等,这就造成了蝉数量的减少。

那么,为什么蝉会在地下2-5年,出土后仅能存活数天呢?

在开始我们就说了,这是蝉的生存方式,而之所以选择这种生存方式,有几方面原因。

01 躲避天敌

蝉的天敌很多,比如鸟类、肉食性的昆虫(比如螳螂)以及人类等等。而对于自然天敌来说,蝉会飞并不能保证它们生存,而且它们没有什么攻击性。再加上,蝉一生需要经历5次蜕皮,而每一次蜕皮显然是自己最弱的时候。因此,它选择了把4次蜕皮放在了相对安全的地下。

02 环境所致

蝉的一生有2-5年,如果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地下而是在树上,虽然它们有源源不断的食物(树干中的汁液),但是,除了更容易暴露在天敌面前之外,四季的更替也是它们无法适应的。尤其是寒冷的冬天,蝉全身没有任何御寒的“工具”,所以,一旦在地面上存活时间太久,一个冬天就能让它们灭绝,更不用说等成虫后繁殖后代了。

总结

蝉的一生与其他生物的一生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和繁衍后代,这一点无可厚非。相对来说,蝉比蚯蚓要好一些,比较蝉在地下再久也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而蚯蚓如果重见天日,那就离死期不远了(晒死)。而短短的几天,够蝉繁殖后代,这就足够了,毕竟地下才是它们的家。

蚕的一生会经过蚕卵、幼虫、蚕蛹、蚕蛾这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一般一只蚕的寿命在五十天左右。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蚕的一生经理了出生成长发育繁殖到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一只蚕的生命周期。

1、蚕卵孵化:经过8~9天的催青期,蚕宝宝从蚕卵中孵化出来,刚出来蚕又黑又小,俗称蚁蚕。

2、一龄:一龄蚕的颜色由黑色转为深褐色,食桑时间3~4天,进食量不大。进入眠期后将第一次蜕皮,眠期时间8~12小时。

3、二龄:蚕体明显长大,颜色变浅,食桑时间大约3天,眠期8~12小时。

4、三龄:蚕体颜色变为浅褐色,食量开始增大,约4天以后进入眠期。1~3龄的蚕一般都称为小蚕,10~14小时后进入大蚕期。

5、四龄:进入大蚕期的蚕发育很快,食量明显增加。4龄时间一般为5天,眠期很长,一般称为大眠期,眠期可达30~40小时。

6、五龄:桑蚕食叶量最大的时期,7天左右的食叶量占总食叶量的75%以上。7天以后蚕体开始缩短,变亮,俗称熟蚕,熟蚕不再进食,就开始吐丝结茧了。

蚕的生长过程会经历孵化、生长、吐丝、结茧、破茧。蚕以卵繁殖,蚕卵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温度升高蚕卵就开始发育,经过7-15天,当蚕卵变得透明并可以看到里面的轮廓,就表示蚕宝宝快要出来。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身上长满细毛,也称为蚁蚕。

蚕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变成白色,一段时间后便开始脱皮。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一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等蚕背脊亮晶晶,发黄发透,就表示要吐丝结茧。需要两天时间才能结成一个完整的茧,并在茧中完成最后一次蜕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



蝉为什么要脱壳

蝉要脱壳的原因:

蝉与大多数昆虫一样,不具有骨骼系统,在它们身上起骨骼作用的是体壳。由于,这样体壳的限制,当蝉的幼虫长到一定价段就不能再往大长了,只有脱去旧壳换上新“装”才能继续生长发育。

蝉的一生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由幼虫变为蛹的过程中,蛹要先后经过4次脱皮。蝉的幼虫入钻地下后,靠吸收树根汁液生存,在黑暗的地下泥土里稍稍生长,由小变大,要经过4次脱皮。大约在夏至前后,旁晚时它便钻出地面。一旦拱出地面,昼效间便脱去一层丑陋的外衣,刹时间又由白嫩的软体变成有坚硬外壳的,灰黑、暗绿、赫黄等颜色组成的会飞的大型昆虫。那翅膀的舒展的速度也快的惊人,起初只有麦粒大小,抖散开只能赶上一片桃叶,薄而透明,有轻纱般的网络,隐映着彩虹颜色。蝉终于可以远走高飞了。这次脱皮是积以前多次“量变”而成的一次“质变”。

蝉出生到死亡经历了哪些阶段?

蝉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是:

1、蝉卵:

蝉每年的6-7月会从蛹变成成虫然后在短短的数日内产卵,卵在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活动结束,多在白天下午孵化,占80%左右,夜间孵化的较少,约为20%,卵期接近300天。

2、幼虫:

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活动性较小,通常会在土中待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秋后温度下降,便钻入深土层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

3、羽化:

蝉在土中完成若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若虫于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从土中钻出来,并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羽化为成虫。

4、成虫:

通常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6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底至8月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末期,终见期为11月上旬,产完卵后成虫就会死去,卵又开始孵化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

为什么春夏秋都有蝉叫?

蝉在春夏秋三季都会叫,这是因为它们在这三个季节都有活动。

1 蝉是一种昆虫,大部分种类在土壤中产卵,到了夏季卵孵化成若虫,然后上树蜕皮羽化成为成虫。

2 蝉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卵、若虫、成虫和蝉蛹。其中,若虫在土地中吸取植物的根部汁液,靠吸食生存。当它们感到自己不能再吸食汁液的时候,就会爬到近树枝的细长的丝状物上,变成蝉蛹,最后变成蝉。

3 蝉一般在夏季天气较为炎热的时候出现,在高温下它们的卵巢发育成熟,开始鸣叫。

因此,蝉在春夏秋三季都会叫,这是因为这三个季节都是它们活动和繁殖的时期。

关于“蝉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6278.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