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文网---> 诗集---> 看落花陈郁表达了什么情感(深圳有哪些名人)

看落花陈郁表达了什么情感(深圳有哪些名人)

  作者:   古诗文网   类别:    诗集     发布时间:  2024-04-25    点击:  142 次

看落花陈郁表达了什么情感

网上有关“看落花陈郁表达了什么情感”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深圳有哪些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愤慨不平之情。《看落花》是宋代诗人陈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笔致冷隽,构思深曲,耐人寻味,在对当时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诗人的愤慨不平之情。运用通俗又略带诙谐的语言,通过叙述与假设的形式,通过暗含的对比,表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

深圳有哪些名人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古代刀法教学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刀法教育”是一个现代网络用语,指的是“刀法教育大师”杜淳带领保护人、杰瑞、等人将刀牢牢插入弟弟尹体内。所谓“别人为兄弟插刀,自己却在背后插刀”.

禅教成了攻击兄弟的代名词。

其实从兄弟到敌人的刀法并不新鲜,因为早在2000年前,在秦末大变革的时代,就有过从兄弟到敌人的不凡人生大戏。

那些砍断脖子的兄弟,以前就是这样生死与共的。

习语的《割颈》描述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和朋友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可以超越生死。这个习语足以形容秦末汉初著名历史人物张耳和陈郁的最初感受。

张耳和陈郁是战国时期的梁人,现在是开封人。张耳曾经是战国时期著名人物魏无忌的餐厅。后来,张耳来到了外黄县。由于娶了一个有钱的寡妇,他的经济实力大增。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张耳接受了许多客人,并成为外黄县的县长。陈郁还娶了一个非常富有的妻子。他们都过着非常好的生活。张耳比陈郁年长,所以陈郁在他父亲的礼遇下为张耳服务,他们成为了“城市之友”

张耳和陈郁被割断了脖子。他们生死与共。

然而好景不长。秦始皇灭魏后,著名的和成为秦始皇统计的对象。他们只是逃犯。

但是,英雄们终于迎来了自己喜欢的时代,——,秦末乱世。秦始皇统一天下十一年后,病逝于河北沙丘。当他的小儿子秦二世和胡亥登基后,——年爆发了陈胜光武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起义。张耳和陈郁立即加入了叛军,并被授予重要职位。后来,他们被陈升派到河北赵迪经营经济。

秦末,天下领袖齐来。

陪同张耳和陈郁的是陈胜的密友陈武。到达河北后,张耳和陈郁鼓励陈武成为河北王。陈胜称王后,陈武称王,重建赵。这两座新楼都建在邯郸,然后陈武把他的部门派到颜地经营邯光的业务。韩光效仿,自称燕王,重建燕国。

面对质疑和利益,曾经的兄弟最终反目成仇。

秦将军张寒被楚王陈胜、齐王王维和项羽的叔父项梁告了状。他认为楚国已经平定,就同意留下秦国的军队,在长城附近镇守匈奴,一起攻打赵国。此前,赵国大将背叛赵国,对邯郸发动奇袭。结果赵全家被杀,邯郸落入他手中。

这时,不在邯郸的张耳和陈郁躲过了一劫。并征署复立赵后裔为赵王,定都辛,为赵丞相、将军。但很快,王力和秦军带领张寒突破新都,张耳和赵谢不得不逃到巨鹿。但是很快巨鹿就被秦军包围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巨鹿战争的开始。

巨鹿战况图

当被一只巨鹿围困时,数万赵九步被召集到巨鹿外驻扎。但他不怕被秦军的强大势力贸然进攻,担心被围攻,除了楚、齐、燕紧急援助外,还派了楚、齐、燕的部下张辅下令救急。张耳的死硬派张青和陈泽来到陈郁的营地,要求陈郁派兵清除道路。陈郁说秦军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张青尽了最大努力去劝说,但他无法关掉它。他派人率领一支5000人的军队去攻打秦军,然而此时有几十万问

不久后,他们打败了项羽率领的楚军。楚军“破釜沉舟”,显示出顽强的战斗力。最后,他们打败了秦军,占领了李芹(正是王力的祖父王建打败了项羽的祖父项燕,消灭了楚国。十年后,项羽终于为祖父报了仇,取得了大鹿之战的胜利。

所以,所有的将军聚在一起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宴会结束后,张耳突然问陈郁为什么不营救巨鹿,并询问他的亲信张甫和陈泽的下落。张耳非常怀疑这两个人是被陈郁杀害的。陈郁向张耳解释说,他曾派5000人去攻打秦军,但结果来了又去,但张耳从不相信。宴会上的气氛非常尴尬。陈郁愤怒地取下将军的印章,说他辞职。这并不是说他真的不想辞去赵将军的职务,而是他坚信是他一起创立了赵。此外,经过这么多年的感情,张耳永远不会接受他的辞职。

尿泡失去了陈郁将军的宝座。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此时,陈郁可能是喝多了酒,所以在取下他的封条后,他突然小便并去了厕所。当张耳也在陈郁摘下他的印章时,他真的很想拒绝。然而,在陈郁下台后,张耳的手下说服他,这是一个消除陈郁军事力量的难得机会。于是张耳真的摘下了陈郁的公章。陈郁撒尿后,他惊讶地发现张耳真的取下了他的印章。本来就是他自己生气的行为,并没有真的失去将军。陈郁非常痛恨张耳的冷酷无情,所以他当时就离开了。此后,张耳和陈郁紧随其后。

相爱相杀,坚决杀死曾经的兄弟,不惜一切代价。

巨鹿之战后,项羽靠自己的力量当上了诸侯王。此后,项羽在张裕之战中击败张寒,俘虏秦军20万,此战之后,秦军再无兵源可战,同时刘邦突破武关,进入关中。秦三世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了。

项羽率军进入关中,张耳跟随项羽进入关中。鸿门宴后,项羽进入咸阳。项羽屠杀秦王室,放火烧杀抢掠咸阳,开始分封天下。项羽的分封原则是任人唯亲。由于张耳跟随项羽入关,项羽将张耳划分为常山诸王,而陈郁没有跟随项羽入关,所以只被封为十万户的南皮侯,原来的王昭被项羽取代为王。

项羽概括了世界形势图。

项羽瓜分天下后,回到了东方的楚国。张耳也回到了河北,成了长山陵的国王。同样,陈郁认为自己灭秦有功,对项羽不称王非常不满。于是,他向齐王借兵,齐王也对项羽不满(弟弟被杀后,齐国危在旦夕。项梁助齐大败。于是项梁被袭,齐国却没有得救。项羽入关后将齐国分为三国。因此,田蓉对项羽恨之入骨,打败了项羽,立诸王为齐王。他打败了常山王张耳,重建了赵谢。项羽应该是代王,赵为王。赵谢投桃报李,立陈郁为代王。终于实现了当齐王的夙愿。

战败后,他投奔了韩刚。楚汉战争爆发后,刘邦联系各路诸侯讨伐项羽。在与陈玉石联系时,陈郁提出了一个条件,即刘邦必须杀死张耳。刘邦不忍心攻击张耳,所以他杀了一个长得像张耳的人,把他的头送给了陈郁。陈郁于是加入了反楚联盟,共同打击项羽。但在后来的彭城之战中,刘邦的50多万大军被项羽的3万骑兵击败。刘邦退到了海拔和荥阳。看到刘邦的虚弱,听说张耳还活着。陈郁离开了刘邦的阵营。赵国和戴国没有听从刘邦的命令。

最后一站井陉口,赵死了,也死了。

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的海拔相遇。可是河北的魏、赵、燕、齐都在看。为了彻底清理后方,刘派和韩信去河北。他们打败了魏,俘虏了王维和魏豹。此后,他们通过井陉口向赵进军。后来在井陉口一战,韩信以其不朽的“最后一战”彻底击败了赵,一代豪杰死于乱局。与此同时,赵王赵谢战死沙场。赵国和戴国灭亡了。

从决一死战到同仇敌忾,张耳和陈郁之间的世仇已经结束。

井陉之战后,张耳被封为赵王。刘邦的所作所为为另一个姓张耳的国王树立了榜样。他告诉天下的统治者,只有服从刘邦的人才能被封为王,而反对刘邦的人则完全不同。

张耳的结局并不坏。他娶了刘邦做儿子儿媳。刘邦把自己的独生女鹿苑公主和独生女吕后分别嫁给了张耳的儿子张敖。后来,安详地死在了赵的位置上。张耳死后,张敖继承了赵的位。然而,刘对张敖的不尊重激怒了张耳以前的亲信。他们计划谋杀刘邦,但最终失败了。结果,张敖被赶下台。然而,由于刘邦和吕后女婿的金字招牌,张敖最终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陈郁的介绍

1、刘黑仔:刘黑仔,原名刘锦进,广东深圳市龙岗大鹏人。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参加海湾爱国知识青年组成的“海岸流动剧团”。他平时喜爱武术,经常在舞台上扮演智勇双全的游击队长;

2、曾生:原名曾振生。深圳坪山区人。著名的东江纵队司令员。1936年加入中国***。1955年授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员,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3、陈郁:陈郁原名陈旭贵,是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家、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者和领导者之一,1901年11月11日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南头陈屋村,年轻时做过各种杂工,改名为陈郁,还做过水手。

饱知世事慵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心碎]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这话是

陈郁,:广西南宁羽毛球运动员,技术全面,以拉吊为主的突击型打法,进攻犀利有特点。2002、2003年全国锦标赛男单冠军1993年12月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羽毛球队,教练是邓绍光;1998年10月进入国家队集训,教练是钟波。入选国家队以来屡次在国内和国际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分类·归类·类别

修身养性类,与梅花、写作、明哲保身、不管闲事有关。

诗词名句·出处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出自《苦吟》

年代·作者

宋代·陈郁

全文·原文·全诗

苦吟(陈郁·宋)

水驿荒寒天正霜,夜深吟苦未成章。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

释义·赏析·引用

这首诗最早出现在陈郁之子陈世崇所著的《随隐漫录》中,陈世崇提到“西山真先生点先君集中警句”时,列举了这首诗。“先君”是指已故的父亲,即陈郁。其中“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后被多家诗话类著作转述。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香祖笔记》:“恶诗相传,流为里谚,此真风雅之厄也。如‘世乱奴欺主,时衰鬼弄人’,唐杜荀鹤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当’,罗隐诗也。……‘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南宋陈随隐自述其先人藏一警句,为真西山、刘漫塘所赏击者也。”

袁枚《随园诗话》卷九:“世有口头俗句,皆出名士集中:‘世乱奴欺主,时衰鬼弄人’,杜荀鹤诗也。‘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罗隐诗也。‘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崔戎《酒筹》诗也。‘闭门不管窗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南宋陈随隐自述其先人诗也。……”袁枚转述时将“闭门不管庭前月”错记为“闭门不管窗前月”,对后世影响深远。

另外,钱大昕《恒言录》卷六也收录了这一名句。

下面把整首诗的意思解释一下。

诗的题目是《苦吟》,所以整首诗都是说“苦吟”。

水驿荒寒天正霜,夜深吟苦未成章。——驿站里既荒凉又寒冷正是天上下霜的时节,夜深了苦苦吟诗仍然没有成篇。水驿:是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驿站。吟苦: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成章:积辞成篇,作成诗文。这两句交待了时节是冬天(天正霜),地点是“水驿”,时间是“夜深”,人物状态是“吟苦未成章”。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关上屋门不理会庭院里的月色,把赏花的心情也交给梅花让梅花自己作主吧。分付:交给。主张:主宰,作主。月下赏梅,正可领略那种“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韵,可是由于诗人吟诗未成,所以既无心赏月,也无心赏梅。这两句进一步呼应了“苦吟”的主题。

“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是因为人们从中发现了另一层意思——用这两句诗形容“关上门不管那些与己无关的闲事,谁的事让他自己作主”正合适。后来好多戏曲小说中都用到了这两句诗,在戏曲中多作为“下场对”,交待一下人物的心态。多数是沿用了袁枚误记的“闭门不管窗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的说法,也有一些另类的版本如“闭门不管窗前月,一任梅花自主张”,“闭门不管窗前月,吩咐梅花自主张”等等。



落地生花歌曲表达什么情感

歌曲《落地生花》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忘记的情感,以及对那个他的深深牵挂和思念。

《落地生花》是韩小欠演唱的歌曲,发行于2023年12月10日,收录于同名专辑《落地生花》中。

歌词中的“满天风雪在放肆的刮”和“透过树的枝丫落地生花”等意象,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象征着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绪在不断翻涌。而“一片一片片片都是我的牵挂”和“变成一个相思的种子在慢慢长大”等歌词,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无法忘记的情感。

通过描绘过去共同经历的场景,如黄昏的路灯下、保重的话语、转身后的无尽思念,以及曾经一起做过的事情,如弹奏过的吉他、坐过的酒吧、一起过的冬天、一起淋过的雪花,作者回忆起心中的那个他,表达了对他的深深牵挂和思念。

歌曲歌词

今天窗外的风好大

和分开那天没有反差

记得那是一个黄昏的路灯下

我们都说出了一句保重

却从来没有说出其他的话

记得转身之后过了好久

我都没回家

如今还没能完全放下

若有人问我避而不答

可是生活会有太多巧合

能将回忆引发

比如曾为你弹奏过的吉他

曾经和你一起坐过的酒吧

一起过的冬天

一起淋过的雪花

你看满天风雪在放肆的刮

飘过城市半空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是我的牵挂

让我回忆起了心中那个她

你看满天飞雪在放肆的刮

透过树的枝丫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在回忆种下

变成一个相思的种子

在慢慢长大

如今还没能完全放下

若有人问我避而不答

可是生活会有太多巧合

能将回忆引发

比如曾为你弹奏过的吉他

曾经和你一起坐过的酒吧

一起过的冬天

一起淋过的雪花

你看满天风雪在放肆的刮

飘过城市半空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是我的牵挂

让我回忆起了心中那个她

你看满天飞雪在放肆的刮

透过树的枝丫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在回忆种下

变成一个相思的种子

在慢慢长大

你看满天风雪在放肆的刮

飘过城市半空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是我的牵挂

让我回忆起了心中那个她

你看满天飞雪在放肆的刮

透过树的枝丫落地生花

一片一片片片都在回忆种下

变成一个相思的种子

在慢慢长大

请推荐一些感人至深的诗歌

虞美人〔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部注释

1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降宋后封违命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折实他的绝笔词,相传七夕之夜中命歌伎唱此词,宋太宗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 2故国:指南唐都城金陵(现在南京)。 3雕栏玉砌:雕有图案的栏杆和玉石铺就的台阶。此泛指宫殿建筑。砌,台阶。 4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

赏析1

宋代王铚《默记》卷上载:"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这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语语呜咽,令人不堪卒读。春花浪漫,秋月高洁,本令人人欣喜,但对阶下之囚来说,却已了无意趣了。"何时了"三字虽问得离奇,实含两层意蕴:往昔岁月是何时了却的?劫后之残生又将何时了却呢?这表明了他对生命的决绝心态。唐圭璋《屈原与李后主》一文说:"问春花秋月何时了,正是求速死也。"春花秋月无尽而人生有尽,这不仅是令李煜感到悲哀的,也是人类之大悲哀。俞平伯《读词偶得》评起句"奇语劈空而下"。

"小楼昨夜又东风"更具体印证了春花秋月无法终了的事实。由小楼进而联想到故国, "不堪回首"四字乃心中滴血之语。"月明中"既是呼应起句"春花秋月"之"月",也是将小楼、故国,人生等等统统笼罩在永恒的月色中,则李煜个人之悲哀自然就直逼人类之大悲哀。

换头承故国明月,点出物是人非之意。全词到此为止的六句,都是两两对照,写出永恒与无常的巨大反差,表现作者对宇宙与人生关系的思索。但柔弱的李煜已经不可能由此激发出进取的激情,而只能在与生命决绝前,放纵一下悲哀的心情,任凭自己沉溺在这种无边的生命悲歌中,静静地等候人生终曲的奏起。

煞尾两句自问自答,以具象的流水比喻抽象的愁怀,写出愁思之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休无止、无法遏制。

以水喻愁,李煜之前已有许多,但此句不仅新颖警辟,而且既贴切又富有力度。遂为名句。可与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刘禹锡"蜀江春水拍山流,水流无限似侬";秦少游"落红万点愁如海"等参读。

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赏析2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己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3

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着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之四○) (蒋雅云)

赏析4

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宋朝陈郁《藏一话腴》:“太白(李白)曰:‘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金陵酒肆留别》)江南李主曰:‘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略加融点,已觉精彩。至寇莱公(准)则谓‘愁情不断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观)云‘落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肯出于蓝而胜于蓝矣。”这里对这首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比愁作了评论。李白的诗句是写别情的长可以跟东流水比,诗在金陵写的,这个东流水是指长江。李煜的词,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写的,他看不到长江,长江成为他怀念故国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诗是用眼前景物来作比,李煜的词是用远离自己的长江来作比,在这个比喻里就有怀念故国之情,情思更为深厚。再说,“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东流水”的形象更为鲜明。又“东流水”是比“别意”的“短长”,“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比愁的无穷无尽。这是两者的不同处,说明李煜的故国之痛更为深沉,并不是“略加融点”。寇准的词:“日暮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这是用春水来比柔情,这个柔情也指别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说是摹仿李白的词意。“如春水”,也不能与李煜词句相比。秦观的词句:“春去也,落红万点愁如海。”是写“离别宽衣带”的离情别绪,再加上伤春,加上“镜里朱颜改”的憔悴,配上“落红万点”,确是名句。不过李煜的词写的是亡国之痛,比离情别绪更为深沉,也写“朱颜改’,是结合亡国之痛来的,加上“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形象鲜明壮阔,从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观的词句所能比。

请问:“昨夜雨疏风骤”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着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着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着,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意思是你说的不对,不对(感情很强烈地重复说),红指好的事物、引申为好的精神,因外界影响而变少、削弱!

简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关于“看落花陈郁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翰林诗词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sybcw.cn//shiji/14502.html

主栏目导航

新增导航栏目

热门知识

热门诗文

热门名句

朝代诗人

热门成语